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未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等三大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多位十九大代表和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从主要由“有没有”类型的需求主导转入主要由“好不好”类型的需求主导,为此,一要沿着质量提升的路径不断前行,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二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要通过创新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0.2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资料照片) |
换挡:从速度到质量的追求转变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据悉,我国目前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十九大代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变成目前的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大特征。过去四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2%(同期世界经济增速为2.6%),在实现世界主要经济体最高增速的同时,就业、物价、环保等其他方面也都显示出了向好的趋势。
随着高增长速度向中高速“换挡”,质量成了贯穿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经济已经从主要由“有没有”类型的需求主导转入主要由“好不好”类型的需求主导,这是发展阶段性特征最重要的变化。其原因既有需求方面,也有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国内城镇化矛盾对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形成的制约,缓解还需时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矛盾的缓解也需要时间,与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时期比较,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速均有所放缓。从供给方面看,经过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数量型扩张之后,主要产品供给能力均达到较大规模。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变化共同作用下,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市场需求对生产和供给的要求,也必然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
实际上,中国经济过去五年沿着质量提升的路径不断前行。一方面,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九大代表、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十八大以来,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2013年-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品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优化升级提速,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扩大。数据显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2013年-2016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3%,其中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4.3%。宁吉喆表示,近几年来,工业技术改造、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快于整体投资,说明技术改造步伐在加快,反映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改造升级。此外,2013年-2016年,服务业年均增长8%,2016年占GDP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转型: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质也要增效,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来源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多位专家表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动供给体系效率不断提升,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
对此,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明确,未来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迄今为止,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十九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介绍,2013年-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2016年全年钢铁行业去产能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7年6月底,全面取缔了“地条钢”,1-7月提前完成全年化解钢铁产能预定目标任务,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等降成本措施的作用下,企业成本负担进一步降低。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今年1-8月,成本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又下降了0.12元。
宁吉喆表示,一些领域和行业落后的、过剩的产能制约了发展,不仅制约了这些行业,也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的供求平衡。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仅改变了一些具体行业的供求状况,而且对整个经济供求平衡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中国的内需还很大,改善供给质量,调整供给结构,与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相结合,既保持了宏观经济的平衡,又改善了经济的结构。
“如果不淘汰落后产能,着眼经济结构升级,主观上却想重返上升通道,可能会造成经济质量和效率的下降。”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来看,去产能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已经释放。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领域如造纸、基础化工、家电、水泥等行业,依靠残酷的市场竞争,行业结构大幅优化,产能出清接近尾声。而企业连续去产能和去库存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有了明显的改善。再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游行业的需求旺盛,带动了钢铁价格的走高,流通环节的钢材库存也在进一步去化,整体来看,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将继续改善。
创新: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未来,推动经济发展,也必须推动动力变革。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宁吉喆表示,我国代表着新动能的“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加快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5年,反映“三新”的经济增加值占到了全国GDP的14.8%,2016年数据总趋势比前一年更好。在过去五年中,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连续保持接近10%甚至超过10%的增长速度,并且还在加快。共享经济、分享经济、网上零售等众多新的业态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日益茁壮成长,这也是中国经济活力的表现所在。
黄志凌表示,当前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持续较快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深化,工业经济企稳迹象明显。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运行转换到新通道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将逐步实现升级:低端落后制造业迅速淘汰,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实现制造业升级,并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位专家还认为,在众多政策红利“护航”下,目前中国正处于重大创新科技突破的“孵化期”。实际上,在过去五年里,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展望未来,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依靠自主创新,突破高精尖技术,打造优质产品是补高层次供给短板的重要途径。我国在高精尖技术供给方面,例如在高端产业信息化支撑上,对国际产品有依赖性。因此,需要加快突破高精尖技术,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高层次信息技术需求提供支持。
黄志凌表示,未来的宏观政策,应增强国家战略基础,包括加快工业更新升级,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更新,为积攒技术创新空间奠定基础,并为革命性的通用技术发展提供土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