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又带来了一个旅游消费高潮。近年来,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逐年下降,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中国经济正在由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型。然而,当前消费驱动力的充分释放还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高度重视消费结构升级的意义,着重解决让消费者有能力消费、愿意消费、敢于消费、放心消费等核心问题,尤其是解决“放心消费”更为迫切。
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一线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二、三线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偏好正向一线城市居民靠拢,农村消费需求结构也日益城市化。
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将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根据麦肯锡预测,受益于可负担非生活必需品消费人群的日益增加,2010年到2020年中国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将保持13.4%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生活必需品和半必需品。与此同时,健康、养老、旅游等高端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显示了消费驱动力的可持续性。
尽管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形成,但与投资拉动所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相比,消费驱动力的培养是长期过程,涉及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关的消费能力培育,涉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关的敢于消费问题,涉及市场监管相关的放心消费等众多复杂问题。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这些消费疑虑程度不同地存在,有些还十分严重,必须下决心解决。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为58%,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中高收入国家为51%,中低收入国家为66%,低收入国家为78%。而同期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我国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虽然有“勤俭节约”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居民对养老、医疗、失业等重大问题有后顾之忧,不敢消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然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老百姓对自己的养老、医疗、失业等问题心里没底,对社保制度心存疑虑。因此,一方面要健全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态,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标准,尤其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缩小城乡社保差距,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当前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监管,构建良好消费环境,解决放心消费问题,让居民“愿”消费。由于品质安全等因素,劣质食品、虚假药品等伪劣商品、低质量商品甚至假货充斥市场,导致消费者不敢消费,部分中高收入阶层转而境外消费,产生“需求外溢”。解决放心消费的钥匙掌握在政府手里,当前消费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是监管力度不够,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该由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领域,政府应该主动退出,而该由监管部门重点治理,严肃法纪的领域或真空地带,政府应该主动出击,促进职能及时到位,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使消费者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