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资本市场助推实体经济 伪市值管理走向不归路
2017-09-15 作者: 张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县级市拥多家上市公司 资本市场助推实体经济

  江阴民营经济发达,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和“中国资本第一县”。1997年江阴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登陆深交所,前不久,电工合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江阴板块”扩容至45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30家,境外上市15家。截至2016年,江阴上市(挂牌)企业累计直接融资702.8亿元,市值超过3000亿元。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中国500强企业”、12家是“中国500强民营企业”、13家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江阴的发展是个奇迹,也是个谜。一个县级市能有如此的经济规模,如此密集的上市公司,足以让一些省级行政区汗颜,甚至就密度而言,也不输北上广深。有业内人士认为,江阴抓住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归根结底,还是江阴企业能持续坚守主业,虽然善于资本运作,但最终还是让资本服务于实业,而不是脱实入虚。曾经有经济学家认为,江苏的“苏南模式”过分强调政府作用,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状态已经显现。但这些年走过来,江苏的经济依然兴旺,苏南模式依然火爆,而且,江苏的实体经济长盛不衰。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江阴市一批企业家大胆实施资本经营,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主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可见,资本运营只要用好了,就会对实体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有可能实业衰、虚业旺,甚至有可能让整体经济一蹶不振。这方面,一些地方是有教训的。

  上市公司偏爱理财 实体经济隐含困境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共有974家A股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占比超过29%。购买规模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27.5%。披露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统计的413家公司中,38家公司理财产品到期收益高于半年报披露净利润。为什么上市公司的钱没有拿去发展公司,反倒大量投向理财产品?有上市公司高管表示,上半年公司理财资金“野蛮生长”与实体萎靡、传统行业不景气有关。银行对公贷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双高”,同样助推了公司理财资金规模爆发性增长。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贷款给上市公司时经常会变相销售理财产品,即提高贷款额度,并要求公司将超出部分购买理财产品,以覆盖利率上升增加的借贷成本,同时满足银行相应的业务指标。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偏爱理财,这事还真不好一味谴责。资本是个嫌贫爱富的东西,有个“钱往高处流”的定律。偏爱理财,固然有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推介,但企业最终看上的恐怕还是回报率。为什么不去投被媒体反复鼓吹的实业?为什么对本来坚持的主业无动于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主业不适应市场、回报率太低;实业处处陷阱,难以有可靠的利润收入。如果这种现象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偶尔行为,而是成为广泛、普遍的上市公司选择,那可真要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实体经济的现状恐怕依然要引起高度重视,至少说明在不少领域没有投资价值,不具备对资本的吸引力。资本流向其实是重要的指示器,应警惕上市公司长期依靠理财产品拉动利润的行为,也要关注这种现象背后的产业结构问题,以及脱实向虚可能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伪市值管理走向不归路 注重持续发展才是正道

  去年以来,不断有股票出现盘中闪崩,但无疑是脱离上市公司基本面、操纵股价式“市值管理”走向末路的标志。一些不把心思放在主业发展上的公司把市值管理这本经给念歪了,打起了联合私募拉抬股价、进行伪市值管理的歪主意。那波所谓“市值管理”浪潮中的先行者透露,当年找上市公司合作要遵守几个原则:一是必须见到上市公司董事长或者实际控制人;二是一旦项目谈妥,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不能再有第二家私募介入;三是上市公司释放消息必须按照资金方的节奏;四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需要先缴纳一定的准备金。但去年以来,这个套路感到重重压力。去年以来个股行情大幅震荡,而私募参与“市值管理”的资金往往是杠杆资金,在临近平仓线时必须能够找来外援资金,否则只能等着被强平。一些从事伪市值管理的投机人临近破产甚至破产。

  市值管理是指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它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提高资本效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当的市值管理不仅与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有关,也与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直接相关。本来属于企业科学管理的范畴,竟然被投机人用来合谋坐庄、哄抬股价、牟取暴利,这也暴露了中国市场的不成熟,以及监管的不到位,以致造成了市场将市值管理概念妖魔化的倾向。市值管理虽然和股价有一定关系,但过度关注股价、而不关心企业的产业发展、业绩表现,甚至不惜与私募等机构联手操纵股价,无疑是对市值管理的亵渎。概言之,市值管理并不是在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的投机行为,而是用资本杠杆把企业经营得更好,用资本运营将企业的主业和市场做得更大,在业绩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让市值稳定上升,以此实现对股东的最好回报。

  谨防品牌效应成负能量 多元化还需下大力推广

  近日,格力电器发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格力中央空调以18%的占有率再次排名第一,这也是格力电器自2012年首次打破国外品牌的霸主格局以来第六次夺下中央空调排名桂冠。虽然表现靓丽,但格力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不及美的,甚至营业收入几乎只是美的一半。据格力电器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四大类中,空调业务实现营收546亿元,同比增长30%。依然保持着国内家用空调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上半年空调营收占92%,智能装备营收9.6亿元,不过增速明显,同比暴涨27倍。有业内人士分析,格力目前主要单一依靠空调业务,因此虽然格力最近迅速发展,但相比海尔和美的,主营业务收入少很多。

  企业发展是该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这是个永远扯不清的问题。想说的是,多元化之路没有那么简单,以往的品牌价值、口碑价值未必是变成多元化的“正能量”,相反,有些恰恰成了阻碍消费者认知的“负能量”。比如,格力手机从2015年上市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个品牌手机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存在感,销量和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因为人们提到格力,首先想到的是空调,最多想到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家电,很难想到手机。当然,这里也有企业市场推广的力度和效能远远不够的问题。客观地说,和空调的市场推广和宣传相比,格力公司对格力手机下的功夫明显不足,推广频率、有特点的营销方式、有影响力的代言人,很难说做到了令人印象深刻。不要以为原有主业或主打产品已经被市场认可,多元化新产品就必然被市场认知认可。甚至可以说,多元化新产品推广的难度更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新消费崛起 传统零售不“进化”即出局

新消费崛起 传统零售不“进化”即出局

多元、品质、体验和享受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在业态布局考量中的关键词,传统零售理念不转变即出局。

·金融骗局“生活化”更具诱惑力欺骗性

“老套”骗局何以频频得手?

“老套”骗局何以频频得手?

一些早已被媒体揭露的“老套路”,诈骗分子何以频频得手?

·开学季“杀生”型诈骗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