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平渡全景图 |
红军长征纪念馆 |
红军长征纪念碑 |
红军北上第一渡
从成都往南600余公里,穿越大小凉山之后直抵金沙江边,就是红军长征北上进入四川的第一处渡口,皎平渡。江边这座大山叫作中武山,1935年红军就在山下这段水流相对平缓的江面上,巧渡金沙江到会理,在37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将3万中央红军官兵,用7只木船,七天七夜渡过金沙江北上,冲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
金沙江穿行于深山峡谷,江水湍急,号为天堑。当红军向昆明虚晃一枪后,蒋介石迅速回过味来,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急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红军抵达金沙江畔时,敌人在金沙江上下几百里防线上,控制了所有渡口,所有船只集中在对岸,断绝两岸交通,仅有探子过江刺探情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中央纵队先遣干部团一部,一昼夜行进100公里,5月3日晚,红五连抢占皎平渡口时,天色已晚,江水滔滔。幸运的是敌人探子的一条船被红军俘获。
据当地老船工回忆,还有一只沉在南岸水里的漏船,船工们帮助红军打捞上来,用布堵住船底的破洞,冒险渡红军过江。两只木船靠岸后,红五连第一排顺街往右打敌人的正规军,第二排则往左打敌人的保安队。一排到达门口时,哨兵喊道:“谁?”俘虏按照红军战士的吩咐立即答道:“自己人!保安队的。”哨兵刚要再问什么,战士们嗖的一下子就冲上去卡住了他们的喉咙。全排进了院子,分头踢开几处房门大喊:“缴枪不杀!”敌人乖乖地做了俘虏。几万红军由此渡江,船只远远不够,而且当地有“夜不渡”的旧俗。红军发动劳苦大众协助,先后找到7只船,动员张朝满、张朝寿、周启龙、周德安、李正芳、陈月清等彝、汉、傣、纳西族共37位船工。他们不辞劳苦,日夜坚持为红军摆渡,七天七夜,川流不息。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直属纵队,除三军团的第十三团从洪门渡江,一军团一个野战医院从鲁车渡江而外,其余的都从皎平渡过了金沙江。等红军抵达会理的第2天,追兵才赶到江边,红军已经彻底毁船,无影无踪了。敌军望江兴叹,无可奈何。
在这高山脚下,仿佛又回到了那峥嵘岁月。一首红军歌曲至今流传:金沙江的流水哗哗响,常胜的红军胜利渡过江,蒋介石吓得大惊慌,帝国主义弄得没主张。1992年,连接川滇两省的皎平渡大桥落成,金沙江上有了桥梁,有了人家。皎平渡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景点之一。
“会理会议”原址话当年
1935年5月12日在距会理城郊东7公里的老街乡铁厂村,长征将士们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红军长征中继遵义会议后又一次重要会议,史称“会理会议”。如今重临会理会议原址,松风阵阵,如听涛声。
当年的会理会议上,后有追敌,前有凉山,毛泽东正是在这松林里,总结了红军从四渡赤水到抢渡金沙江的胜利,统一了当时部队的各种思想情绪,决定立即北上。周恩来、朱德等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为红军北上开路,任命刘伯承为先遣司令,这才有了后来的“彝海结盟”。
红军在会理历时15天,足迹遍及全县31个乡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会理人民留下了光照千秋的革命史迹和长征精神的宝贵财富,也使会理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线路经典景区之一。1997年,会议原址“龙肘山—仙人湖”被正式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以来,会理县人民政府在原址附近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和红军广场。纪念碑记载了会理会议史实,塑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人的铜质塑像,再现了会理会议的场景;群像之后是红军长征线路图,旁边还有一座人工湖——仙人湖。
1966年会理举全县之力开工建设红旗水库,1971年建成蓄水,是会理县城供水和城郊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点。平坦蜿蜒的景区公路,沿途山环水绕,村落棋布,鸡犬柴扉,一派悠然自得的乡居风光。
仙人湖边水草丰美,湿地沼泽漫延。白鹳、白鹭、野鸭等水禽栖息,时而在湖面上空展翅翱翔,时而在湖岸树梢傲然兀立。这里也曾是我国水上运动、中长跑田径项目的高原训练基地。国家皮划艇队、辽宁“马家军”等都曾在此流下汗水。
漫步山间步道,瞻仰伟人雕像,缅怀前辈功勋。乡村野味烧烤、土火锅、野生菌、湖鱼汤、农家菜,还有种类繁多的美味佳肴,让人不禁畅饮开怀,微醺而归。
红色古城多游处
在今日众多商业味古城之中,会理难得地保存着一份生活的质朴。
“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是一座红色的古城。中央红军在会理期间,足迹遍及全县31个乡镇,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开展广泛“打富济贫”斗争。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里,215幅图片,152件实物,包括国家三级文物10件和一般文物62件,用6个单元着重介绍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在会理期间的主要活动。
“蜀云滇月共青山”,这是一座文化的古城。在城内十字大街,建于清雍正十二年的钟鼓楼,总高22米,雕梁画栋,镂空雕花;位于城北老街子的武侯祠,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两次重修,历经500余年,迄今保存完好;县城南门外东岳庙,由清镇抚周冕建,为四合院布局,以彩绘浮雕见长,主体结构至今完好。位于城内西街的赢洲公园,原为明代指挥所,清末由几省会馆辟为园林,1980年修复一新;碑林,即设于赢洲公园金境阁内,收藏有明朝状元杨慎杨升庵、光绪帝师翁同龢、近代黄炎培、毛泽东、聂荣臻、郭沫若等人墨宝31副。
饮食人家,这里还是一座活在四川云南人舌尖上的古城。清晨,饮食的声音穿过古老的城门,将人们唤醒:青菜、白菜、马铃薯、四季豆、青豆做焖饭,酸菜饵快、青豆米粑、黄花粑、柿花粑、醪糟汤圆、欢喜团、干米糕、面块、米凉粉、软炕粑、洋芋糍粑……种种小吃甚多,特别是每年五月端午节除食用其他物品外,每户有煮药根的习惯:腊肉骨、鲜猪肉蹄等煨汤,加入本地牛蒡根、兰花根、沙参等药材共煮,清热解毒。
种种口福里,最能代表会理的是石榴,《会理州志》曾作记载:“榴,则名日若榴,日丹若,曰金罂,曰天浆,曰朱实,曰朱英,曰金英;有甜、酸二种,俗称石榴”。清朝,知州叶树东到会理赴任,刚踏入会理境内,就被红似丹霞的石榴花倾倒,即兴赋诗一首: “一骑关山天际月,全家儿女岭头云,吏胥怕见先生面,万朵榴花照使君。”这红红火火、子实丰满的石榴,岂不就是长征的最好写照? (素材提供:会理县委组织部 摄影: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