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置换正在成为化解一些钢铁产能大省“去产能”压力的重要手段,而随着产能跨区置换的日益频繁,未来钢铁产能版图可能面临洗牌。
据第一财经日报8月14日消息,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潘汉翔曾公开表示,供给侧改革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去产能,而是结构性改革,是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置换,是对钢铁产能过剩区域产能的一种置换。
而根据工信部《关于印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以钢铁行业为例,目前京津冀地区施行1:1.25的钢铁产能减量置换方案。
8月7日,青拓集团产能置换方案经省政府同意,获得省经信委的正式批复福建省宁德市青拓集团与河北省保定市奥宇钢铁这两家钢铁企业进行跨省“联手”,实现钢铁产能置换,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青拓集团就与奥宇钢铁签订《炼铁炼钢产能转让协议书》。此次跨省产能置换后,预计将推动青拓集团特钢新材料90万吨400系不锈钢项目及系列产业链共6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82亿元。
除了福建的钢铁产能置换之外,多省市也陆续出台产能置换的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湖北省在今年7月10日发布的办法中就明确指出,新(改、扩)建项目产能置换指标,须为2017年及以后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或省级人民政府公告的企业淘汰产能(不含列入明确压减范围的产能)。已超过国家明令淘汰期限的落后产能(含“地条钢”等违法违规产能),不得用于产能置换。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后发现,中国钢企分布往往有城市集中度高、北重南轻和内陆多于沿海等三大特点。之所以呈现这样的分布特征,更多的是历史留存问题,而非钢铁产业自身发展形成的分布格局。计划出来的钢铁产业分布格局,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必然会受到新形势的冲击。
一个现实的压力,就是成本问题,有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部门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现在钢材运进内地比铁矿石等原材料运进内地成本要低,因此目前中国的钢铁企业大多选择沿海进行产能新布局。
另外,环保政策日趋趋严,在京津冀地区的钢铁企业受到环保限产的压力愈发明显。以上两点都成为钢铁产能进行再布局的原因。
不过在产能置换的过程中,并非什么产能都可以置换,也并非产能可以不受控制。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产能置换符合国家的去产能政策,新增产能必须是现有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河北山东江苏等产钢大省必须减量置换。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参与产能置换的较多。不过王国清表示,“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如果想新增产能也必须要进行产能置换,像之前的宝钢建设的湛江钢铁和武钢建设的防城港都是如此,在减掉原有产能的情况下新建”。
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开始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允许企业按照自愿、有偿、真实原则,通过协议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在省内外开展产能置换指标交易。
而这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模式,尚待观察。不过产能置换指标的价格目前却是存在水涨船高的现象。
8月8日,河北武安产能交易平台的价格是每万吨200万元,相当于每吨200元。但王国清表示,之前业内有传产能置换价格已经到了500元/吨。
上海钢联相关分析师表示,一旦产能置换的现象多了,价格肯定会有所上涨,这种现象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