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碳市场建设要防止能企成本上升过快
2017-03-27 作者: 记者 渠沛然 来源: 中国能源报

  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碳市场的建设对于能源低碳化清洁转型有何意义,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实施?《中国能源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周吉平。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能源低碳清洁化转型面临什么问题?

  周吉平:近年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2015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4%,比2010年的69.2%下降了5.2个百分点。这种高碳特征明显的能源结构直接导致碳排放过快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或达到极限。

  低碳清洁化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随着《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全球气候治理的新阶段开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能源转型战略,加速能源低碳清洁化利用。

  中国能源报:发展碳市场对助推能源低碳清洁化转型有何意义?

  周吉平:碳市场的发展将有力推动能源低碳清洁化转型。 一方面,碳市场的发展和能源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天然气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主体能源作用。另一方面,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本大幅降低,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比重分别达到10.5%和 5.5% ,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比2015年降低4个百分点至61%。

  中国能源报:您怎样看我国碳市场交易效果?

  周吉平:我国碳市场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从效果看,这些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高于可比省市,但交易不够灵活且波动幅度很大。

  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的7000多家企业将逐步纳入其中。预计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20年建成,准入门槛由1万吨标准煤降到5000吨标准煤。届时,将有10万多家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2020年以后,还将对于5000吨标准煤以下或未纳入碳市场体系的排放企业征收碳税,形成完整的碳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能源报:推动碳市场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吉平:推动碳市场建设要统筹考虑。随着碳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家将根据减排目标设定碳排放配额,流动性逐年增强,交易价格可能不断上升,会引发能源企业成本上升过快、能源终端价格增幅过大。

  一是能耗较大的企业将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碳交易市场中去购买配额,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去产能和碳配额总量控制双重压力情况下可能面临关停。

  二是能源成本上升给低收入家庭和基层工人带来更直接的经济负担。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能源密集型企业如钢铁、化工企业,甚至可能加速制造基地的跨国转移。

  中国能源报:推动碳市场发展应遵循什么原则?

  周吉平:首先,要建立实施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倒逼能源结构低碳清洁化转型。

  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2020年前,出台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建立实施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切实遏制各地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快增长趋势。

  2020-2030年间,全面实施并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出台严格的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煤炭减量目标。

  2030-2050年间,出台碳排放减量目标,推动能源消费总量进入平台期。

  中国能源报:如何协调碳市场与天然气发展之间的关系?

  周吉平: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促进低碳转型,加快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建设“无煤城市”,东部其他沿海地区严格控制高耗煤行业,引导城市低碳化发展;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发挥碳市场引导作用,推进重点企业“煤改气”工程;扩大交通领域天然气利用,推广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重型卡车和液化天然气船舶,鼓励低碳出行。

  中国能源报:在碳市场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推动作用?

  周吉平:更好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需要共同协作力促低碳转型。碳市场实质上是政府为低成本实现控排目标而设计出的市场,是一种“政府创造,市场运作”的制度,更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要做好碳市场的目标和规则的顶层设计,及时修订和不断严格大气环境质量和碳排放标准。同时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推动能源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和效率最优。

  中国能源报:对于推动碳市场发展,您还有哪些建议?

  周吉平:一方面,应引导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理念,鼓励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主要承担者,低碳战略也会成为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制定碳资产战略,加强合规管理,树立绿色品牌形象,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建立统筹协调的碳排放管控机制和碳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碳市场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获得减排所带来的碳利润。

  另一方面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和监测体系,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健全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台账记录,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动措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国内外巨头争抢千亿共享汽车市场

国内外巨头争抢千亿共享汽车市场

如何解决网点少、充电桩少、号牌资源紧张等难题乃是当务之急。

房地产领域成消费投诉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