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启程的同时,2016年的中国经济也面对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下行压力。不过,2016年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较高增速,而且,就业形势和物价均保持稳定,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与过去一年中有效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密切相关。
减税降费与扩赤字并举
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2016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同步实施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新增试点行业全部实现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全年降低企业税负约5000亿元。同时,财税部门还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大力实施普遍性降费举措,合理降低企业负担。
财政部今年1月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增长4.5%,低于2015年5.8%的增速,同时也是自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最低增速。其中,政策性减收较多是减收的一大因素。
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为确保支出强度不减,我国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以稳定经济增长。2016年初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赤字21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0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均比上年增加2800亿元。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地方专项债务规模也有所增加。
“2016年的财政政策达到了预期目的,完成了宏观目标。”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温来成评价说,2016年我国通过减税降费和提高财政赤字率,激发了企业活力,支持了大批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2016年财政支出不光从增量上做文章,在存量上也积极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等措施,有力地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改革、重点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并通过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福昌则对财政支出方式的改革赞赏有加。他表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通过推广PPP模式,不仅是财政支出方式改变了,在决策机制和项目运行上的效率都会有所提升。大力推广PPP模式,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拉动了社会资本的参与,放大了财政支出的效果。
减收增支之下,债务风险的防控不容忽视。2016年,财政部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引导地方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等有力举措,将政府举债权力关进预算的“笼子”。
温来成表示,2016年,财政部对PPP项目中的明股实债、承诺固定回报,以及以政府采购的名义变相融资等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严肃处理,毫不手软,有效地防范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然从整体上看,2016年地方政府性债务总规模有所增加,但北京等一些省市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债务率开始有所下降。
支持基本民生托底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财政对基本民生领域投入的保障,在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年,各级财政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温来成举例说,在教育领域,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等措施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医疗领域,不仅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继续提高至每人每年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了45元,同时持续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将试点扩大到200个城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还有,2016年,各级财政支持落实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不仅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如对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还注重支持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如与教育部联合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
“发展民生事业的主要目的,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赵福昌说,总体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是治理现代化的需求,现在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认为,目前财政政策对于基本民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已体现了对实现公平的追求。
今年初,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2017年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工作的通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良初为之击节叫好。他表示,由于过去在民生领域做出的过高承诺所带来的财政支出矛盾已逐渐开始显现。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必须更好地统筹民生政策与经济发展,将重点放在优化支出结构、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上。要合理界定基本民生范围,坚持量力而行,将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确保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民生政策和对困难群众的关爱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