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肖亚庆:国企改革将五路突破
2017-02-24 作者: 记者 杨烨 王璐 林远 实习生 黄可欣 张灿宇/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特别是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参加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时说。他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大力度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探索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

  继央企负责人大会召开后,肖亚庆再度为2017年国企改革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2017年改革要从继续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加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管资本为主坚决转变国资监管职能,全面从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五方面展开。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明确首批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确定在10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后,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国资委的计划,今年将把更大改革自主权赋予“十项改革试点”企业,部分在企业集团层面开展的试点,可以在二级、三级企业加快推进,大胆探索。肖亚庆同时表示,下一步改革过程中,将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回顾上一年改革路程,肖亚庆表示,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加快推进,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持续调整优化,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用人和薪酬等敏感地带的改革也在提速。肖亚庆举出一组数据:2016年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提速,目前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改制面超过90%,全国国资监管系统国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到1082家,与此同时,董事会建设加快推进,大多数中央企业建立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董事会选人用人、重大决策、薪酬分配等职权逐步落实。部分中央企业和一大批下属子企业开展了市场化选聘经理层试点,22个省级国资委市场化选聘了105名企业经理层人员。

  国企改革一方面要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布局,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央企间的重组整合无疑在改革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肖亚庆告诉记者,国有资本不断向战略性关键领域、优势产业集聚,企业重组也在改革中深入推进。近3年12对22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企业内部业务整合和专业化重组力度加大,成立了中国航发集团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央企业间共同设立基金、联合投资、交叉持股等资本合作日益加强。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中央企业搭建各类“双创”平台409个,搭建“双创”孵化器和产业园区201个,发起和参与创新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

  肖亚庆坦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矛盾问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突出,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与地位作用以及拥有资产的数量还不完全匹配,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回报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许多难题还没有真正破解,不少企业,特别是重化工行业的国有企业包袱还比较沉重。

  “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是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因素。”肖亚庆表示,2017年要大力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切实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力,加快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市场化选聘经理层、职业经理人和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推行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他告诉记者,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加快深度调整重组步伐,稳步推动企业集团层面兼并重组,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电力业务整合,进一步实施专业化重组。

  “在漫长的20多年间,我们一直在‘放’与‘收’之间徘徊,未能摆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顽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清泰认为,国企深层次体制问题最终要靠企业制度来解决。国有企业的转制就是要由《企业法》规范转向《公司法》调节,政府要摆脱管企业的纠结就要落实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企业的整体改制。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无疑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但需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为混而混,而是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治理机制。通过引入民营资本、集体资本、境外资本等外部投资者,实现体制机制的本质突破,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上自主经营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由于供水管道分段管理、居民物权意识弱、监管乏力等原因,二次供水屡屡陷入“物业公司喊冤、供水企业叫屈、群众不便”的困境。

把脉医改:基层积极性有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