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全民动员治理雾霾(三)
据权威部门披露,进入供暖期后京津冀地区新增了3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这其中,城市供暖设施落后、农村城郊散煤取暖是主因。尽管京津冀地区采取措施实行“煤改电”、“煤改气”,但据报道,即便治霾声一片,由于去年下半年的高煤价,在邯郸、邢台市郊以及国道沿线,小煤场依然有生意做。散煤取暖后果不容忽视,要知道,烧一吨散煤的污染比一吨电煤高10倍。
治理雾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成本问题。如果不利用价格工具,对污染气体排放的成本进行精确核算和合理分摊,就会导致雾霾治理事倍功半,即使有好的政策、好的措施,效果也难以持久。
环境治理要求“谁污染,谁治理,谁埋单”,原则虽然简单明了,但在界定谁应当承担污染责任上困难重重。不能界定污染主体,就不能有效公平分摊雾霾治理成本,难免会产生“搭便车”问题,终将增加空气污染治理的复杂性。
利用价格工具尽量合理分摊雾霾治理成本,通过经济杠杆调节空气污染物的生产与排放,引导消费结构反作用于生产结构,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雾霾天气的形成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由于污染气体排放是获得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前提,排放量实际上也存在供求关系。同时,污染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是实现蓝天白云的必要前提,总量控制下自然产生了排放权和排放量的交易。从发达国家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成功经验看,利用价格机制合理分摊雾霾治理成本是可行的。至少有这样几条途径可以探讨:一是加快建立污染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污染气体排放交易价格,引导企业自发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实现污染气体区域排放的优化与分散。二是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发现污染气体减排的价格,促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动收缩产量,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其它收入。三是提高污染气体排放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成本,如油品升级、提高机动车出行成本、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收取差额累进排污费等,引导企业理性生产和个人节能消费,并适当通过财政转移兼顾低收入人群的合理利益。四是运用税收杠杆,调节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品资源消耗,抑制下游产业相关消费。
治理雾霾的成本必须由合理的价格工具来分摊。治理雾霾不是免费的午餐,如果所有人、所有企业仍然希望在雾霾治理中“搭便车”,希望“别人”去治理,而不愿正视自身在环境保护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成本,那么最后的公平就只能尴尬地体现在雾霾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