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举措落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国内经济发展迎来有利条件和机遇: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补短板进展顺利,去杠杆和降成本也取得一定进展,推动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特别是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和优化。二、新技术应用催生新动能。新技术运用日益活跃,三新经济茁壮成长,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以来日均新登记企业1.46万家,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三、区域战略和重点区域政策、特色小城镇建设带来新效应。三大区域战略正稳步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等重点区域政策逐步落地,有助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快速推进,重点培育中小城市和发展壮大特色小城镇,将带动市政设施建设需求,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四、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工业领域有望进入补库存周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因素推动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得到改善,工业品价格回升,经营成本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效益改善有助于增强投融资能力,提升企业投资意愿。同时,从基钦库存周期来看,经过近两年左右工业品库存持续减少后,将会进入库存回补周期。工业产成品存货自2014年8月份以来延续减速态势,2016年1月至10月产成品库存同比下跌0.3%,已处于历史最低位。五、宏观调控政策仍有一定空间。财政政策方面,我国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仍有一定空间扩大赤字率和债务总规模,特别是宏观税负偏高,具有一定减税空间。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可以采取PSL、SLF、MLF以及央票等创新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此外,区域、产业、价格、投资等政策在稳增长方面均有一定空间。
经济增长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疲弱,美元加息,英国脱欧,美德法等大国大选,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中东、东欧、东北亚和南海安全形势等不确定性增加,进而使得国际经济环境稳中偏差。二、缺乏新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支撑点。2015年全民皆股由股市带动经济增长、2016年全民皆房由房市带动经济增长,当然也包括车市对经济积极贡献。但是,展望2017年,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背景下,股市难以明显带动金融业的繁荣;在2016年国庆期间约20城市出台新一轮严厉调控政策,房市必然会降温;在1.6排量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按7.5%征收后,车市也会降温。三、社会资金投资渠道狭窄,难以遏制“脱实向虚”。社会资金因实体经济不振、投资回报率预期低下而加快“脱实向虚”,通过各类理财产品、产业基金、互联网金融(P2P)等路径进入虚拟经济,推动了2016年国内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再次快速膨胀。四、各类金融风险隐患上升。由于现有财政、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企业高杠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而各类敏感领域金融风险积聚和交叉感染,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五、基建投资受困资金来源,民营企业投资活力不足。财政赤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土地出让金、专项建设基金等基建投资的主要融资空间均在不断缩小,这将会影响到基建项目资金来源。而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振、企业融资成本偏高、资本外流、“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六、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抑制消费需求。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结构性下岗转岗失业等情况加剧,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出现放缓,因粮价下降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居民收入水平放缓,不仅会抑制后期消费增长,而且会对特殊地区下岗失业人员、弱势群体的生活造成冲击,增加脱贫攻坚的压力。
2017年我国经济将呈稳中缓降态势。考虑到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和2017年的需求变化趋势,以及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现实。同时,充分考虑年度经济增长调控目标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衔接,经济增长目标要充分考虑就业需要,可以把2017年经济增长调控目标定在6.5%左右。若考虑到迎接十九大和在国际国内引导积极预期以及深化改革将释放更多红利的可能性,2017年增速超过6.5%也有较大可能。初步预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将呈稳中略降态势,外贸进出口仍将低迷,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将前升后降。(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