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给欧洲读者,以相对超然公正的视角去看待互联网巨头Google,评析Google近年来在欧洲卷入的麻烦事件的重要作品。如果说通用汽车、麦当劳、迪士尼在过去,曾长期扮演美国企业以及相关的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美国企业、美国精神而今更多的是由Google、苹果公司和Facebook来代言。
欧洲人当然承认Google是最典型的互联网企业,通过一连串的革命性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他们要比美国本国人以及其他地区的用户更加担心Google成为一家“邪恶”的企业,即后者会借助其支配优势,倾轧其他创新创业者,拒绝放弃垄断地位;大肆滥用用户隐私数据(跟踪用户,根据数据分析预测行为趋向,并将数据泄露给美国政府),借助街景地图、谷歌眼镜数据等手段建构所谓的“数字囚笼”;破坏传统文化(如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等等。对于谷歌强调的“不作恶”,欧洲人把这看成是冷笑话。
跟乔布斯等互联网业界的大佬相比,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面对大众都显得更为沉默,但他俩每当谈到技术创新可以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也不厌其烦的描述在他俩看来显得美妙、但公众会显然心惊肉跳的前景,“下一个巨大突破可能会是用搜索引擎建立一个所有信息都可以直接作用意识存在的世界”(2004年谢尔盖受访语)。简言之,Google制造的技术改造世界、技术统治世界前景,是招致欧洲等地区的公众质疑的根源。
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1997年出版了《创新者的窘境》一书。该书指出,创新企业通常很难逃出成功后就迅速走向平庸(如日本电子产品领域的几家巨头,美国的微软等),症结在于企业会努力完善现有技术和商业模式,想尽办法保持现有的领先地位,而不愿尝试新产品以及尚停留于构想(空想)的新概念。Google却很大程度上走出了创新者的窘境和宿命。
Google2004年上市,之后多年不仅继续保持着搜索技术的领先地位,更将大量的资源投向五花八门的新技术领域,包括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安卓系统等。10多年里,Google还成为了硅谷最热衷收购新技术创业公司的巨头。Google究竟想做什么?不怕贪多嚼不烂?不光普通用户看不明白,就连是资深投资顾问和互联网业界的一些头面人物,也没看懂。当然,最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创新与新技术融合趋势态势渐渐明朗,人们才惊奇的发现,Google几乎出现了所有可以较早占据通道入口而又具备可观成长前景的创新领域,之所以之前那样布局,不仅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对于技术创新可实现性高度自信的体现,更是基于缜密清晰的取向判断而作出的。拉里和谢尔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技术产品在短期是否能够盈利,这似乎正是其突破创新者宿命的最重要原因。
《Google:未来之镜》这本书出自德国《明镜周刊》驻硅谷首席记者托马斯·舒尔茨。书作者描述指出,这些年来,反对Google的声音在全球日益高涨,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反对,最为深入、最具批判性,也“更感情用事”。很显然,书作者因为长期在硅谷工作,追踪观察Google,对于反Google的观点持相当的保留态度。他希望通过客观的介绍Google及其引发的争议,让欧洲人尤其是他的祖国德国的人们,能够跳出出于政治经济利益而提出的反对立场,真正落脚于科技进步有关人类生存发展前景这样的核心命题,与拉里和谢尔盖等硅谷顶级精英达成同一层面的对话。
《Google:未来之镜》首先简述了Google的创业成长历程。这家企业的诞生有着种种偶然因素,但仍需指出的是,硅谷-斯坦福大学联合体为创业提供的绝佳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硅谷之外的美国很多地区,以及亚洲、欧洲的地方,离经叛道的创业理念不要说赢得资本青睐,就连培育成长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至于Google能够从硅谷的创业企业方阵中脱颖而出,确实是因为不竭的创业热情——创业成长期的热情,毫无疑问还对企业获得初步成功后能够保持多高的热情,起到决定性作用。
书作者接下来介绍了谢尔盖和拉里。这是两个看上去绝不可能获得商业成功的另类知识精英,一个沉醉于钻研神秘而怪诞的创意,比如十年前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谷歌眼镜;另一个是个不爱发言,内敛沉默得可怕的思想家。两人的精妙结合,令人惊奇的产生了高水平的“化合反应”——他们都一致同意Google应当也必须成为一个“创新永动机”,永不满足,永远致力于挑战技术创新并与社会和经济结合的极限所在。拉里要求Google所有的部门要以不断优秀10倍为目标,该公司的工程师都清楚Google的许多项目在短期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带来商业回报,但只要能够创造出可观的注意力市场,哪怕难以变现,这家公司仍然会源源不断的为之输入资源,Google无人驾驶汽车这一耗费了巨大成本的项目就是明证。
这本书也浓墨重彩的引介了Google的X实验室。这一项目涵盖的业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通信、医疗、机器人等许多需要投入巨资、具有显著的公共效益却未必能创造足够商业回报的项目,Google设立这一实验室并专门配备大量的研发人员,也并不打算自己制造新技术产品(会将相关的新技术转让给其他公司进行运作)。X实验室的存在及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驳斥那些对Google所提出的苛刻批评。
书中也讨论了Google的核心产品搜索以及近年来发放异彩的安卓系统,然后转入对于这家公司所扭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文化的介绍。Google多年来连续成为全美就业市场最受欢迎的雇主,并非员工薪水最高,而是这里的管理体系、工作方式、定义人才的标准,都与美国企业界甚至硅谷其他许多企业不同,更对年轻技术极客的“胃口”。
针对Google提出的最激烈批评,有关数字隐私保护。拉里和谢尔盖一直没把用户隐私保护太当回事,虽然他们都将各自的家庭保护得很好,不对外流出任何可能被人利用的信息,但是在Google与用户之间的隐私保护问题上,都一致强调过去的隐私观和安全观完全过时。书中援引了欧美商界、技术界在此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的名人的原话,对欧盟因数字隐私保护不力等问题处罚Google的做法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