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已经收到银监会批复,同意筹建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据悉,除了上海银行外,发起方还包括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市德远益信投资有限公司、无锡长盈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其中,上海银行出资金额为3.8亿元,持股比例为38.0%。
目前,我国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企业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8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10万亿元的级别。为了抢夺这块蛋糕,不少传统银行纷纷与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成立一年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也于近期宣布与30多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合作的内容包括资金、联合贷款、技术、风控、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方向。这种“银行+互联网公司”的抱团,填补了双方各自在这场“10万亿元蛋糕争夺战”中的劣势,甚至可能成为消费金融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银行与消费金融企业联姻
银行尽管是市场先入者,但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的审批、渠道、效率、管理模式和思考方式上的滞后性日益显现。“通过‘银行+互联网公司’的模式,银行稳定的资金可以通过与在用户、场景、技术等方面更具优势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合作,提高消费金融业务能力。”
比如,在客群上,银行往往面向的是自己银行系统里有卡及有房、有车等抵押物的用户,更多无车、无房、无金融交易数据人群无法直接从银行享受贷款服务,通过与消费金融平台合作,可以拓展消费场景,获得更多获客渠道,将业务延伸到传统业务覆盖不到的人群和领域,扩大银行的业务市场。一位银行人士就直言:“未来消费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传统银行以往被动获客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此外,在效率上,消费金融的小额分散特点决定了每天需要接受和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订单,对效率的要求极高。银行历来已经习惯的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难以满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效率需求。这种情况下,选择与“灵活精巧”的新兴消费金融公司合作有助于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率。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多家银行或亲自参与消费金融公司的组建,或者抛出橄榄枝,在资金、渠道和其他业务层面展开合作。近日,继与多家银行合作达成战略合作之后,又有近百位银行高管组团到访马上消费金融总部,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银行之间在授信、联合授信、联合风控等方面的合作。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未来消费金融领域,与其说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是竞争对手,倒不如是双赢的合作伙伴很。”
消费金融企业与银行双赢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想要单枪匹马打赢这场“10万亿蛋糕争夺战”也并非易事。前有占据雄厚资产优势的银行,后有不断进入数量越来越多的同业竞争对手,而消费金融公司的自身的业务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与其单纯竞争两败俱伤,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选择积极与银行互动合作,实现双赢。相对于消费金融公司,银行在长期运营积累下来庞大的数据信息、低廉的资金成本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尽管拥有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但消费金融公司因为刚刚兴起,数据存量相对较小。而银行从业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数据信息。选择与银行合作,既能够帮助银行盘活现有数据,也能丰富自有数据量,从而提高业务能力。但是因为金融业务数据的敏感性,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进行数据合作的前提是,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拥有牌照,即所谓“正规军”。一位与马上消费金融公司达成合作的银行高管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马上消费金融是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双方合作首先是基于这一点。
在资金成本上,因为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存款,除自有的股东存款外,与银行合作,通过联合贷款、授信等方式,可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更多资金渠道,获得持续、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
不论是最近上海银行牵手携程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之前重庆银行参股马上消费金融、南京银行参股苏宁消费金融等等,银行牵手消费金融企业,以入股、联合授信、风控等多形式的合作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持有牌照的18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与银行有关联的或者选择与银行合作的,已达到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