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近几年来民间资本对于农业的追捧热情持续升温。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对农业PPP作出指导。
《指导意见》提出了农业PPP的重点领域与路径,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农产品(12.330, -0.42, -3.29%)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动植物保护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只是农业产业良好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明确相关政策支持。《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府农业投资引导,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与支持方式等举措。其中,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贴一体化等投融资模式试点。
在公私合作模式中,“公”指投资追求社会效益,“私”指投资追求经济利益,“公私合作”不仅仅指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意味着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有机兼顾。那么在农业PPP领域中,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应如何有机结合?
武汉理工经济学院教授付新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公益性意味着低利润,另一方面社会资本需要看到回报,因此要达到公益性和收益之间的有机平衡,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在有些企业愿意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的语境下,可以通过农业基金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建设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其次,政府以政策补贴的形式给予农业PPP以项目支持,比如在税收方面进行减税甚至免税,让企业更有动力参与公共服务。最后可以组建农业基金,类似慈善事业的性质。事实上,许多企业是乐于提供公益服务的,并且不需要回报。
“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有相关的实施细则以规范不同层次的服务模式。”付新平指出。的确,农业产业投资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且投资周期长。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支出累计金额已超过6万亿。并且,农业产业投资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这一点也决定了相关投融资模式需趋于合理。
对此付新平表示,对于种子工程、农产品服务、农产品检测等项目,市场需求量很大,资本将被吸引流入这些领域。比如当下人们都比较关注食品安全,通过检测认证的农产品安全性相对高,此后涨价的概率也大。因此,在农产品检测方面就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运作使得农民获利。农民自己也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投入其中,以求得更大效益。不过,具体的操作仍有待政府出台实施细则,进行模式设计,进行问题优化,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农产品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