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步“价格”
2016-12-05 作者: 记者 渠沛然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中石油按照一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基准门站价格的基础上对今冬明春各区域销售公司的基准天然气销售价格进行上调后,还于日前首次透露了组建北方、东部、西部、西南、南方5大区域天然气销售分公司的具体构成。

  根据供需调整气价,这是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进步。而随之产生的成本下压、储气设施建设亟待提高、价格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值得关注。

  供需和竞争决定涨幅

  根据国家发改委一年前公布的价格政策,国内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在今年11月20日后可以由供需双方协商后自行确定,在基准门站价格的基准上上浮不超过20%,下浮不设限。

  中石油华北天然气销售分公司也已发布通知,在2016年11月20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间,将非居民用天然气(不含化肥用气)按客户现行基准门站价格上浮15%执行;超出夏季实际日均用气量1.5倍以上的LNG气量已按照上述价格执行。

  中石油此次调价后,已发布调价文件的各区域销售分公司,其基准门站价格的涨幅均在10%以上,均未用足20%的上浮上限。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石油内部的价格调整,是从统一调价变成了区域定价。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做好2016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中预测,受管输能力、用气结构等因素影响,华北、西北等地今冬明春高峰时段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供需矛盾差异、市场资源份额大小和价格承受能力强弱是此次价格在基量上涨10%、增量上涨10%-20%的区间内自主决定的几个要素”,卓创资讯天然气产业总监刘广彬告诉记者,“比如在华北地区上涨15%是因为在用气高峰期还叠加了‘煤改气’因素,尤其河北地区增需最大。此外,在极端天气、煤改气以及气价下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根据中石油的销售数据,近年来北京市冬季最高月用气量更是达到夏季最低月用气量的6倍至8倍,用气量创新高,综合来看华北地区由于供需矛盾突出,价格调整成为必要手段。在山东地区,除了该地区气源充足、供需矛盾不如华北地区突出外,中石化和中海油LNG气源一起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关系,因此涨幅和供需压力持平的东北地区一样为10%。”

  从国家价格主管部门设定非居民门站价格上浮20%的上限,到实际上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让价格在10%-20%之间波动。“这是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进步。”刘广彬说。

  成本加压,下游盼话语权

  非居民用气价一旦上调,相关用气企业的用能成本势必会大幅增加。根据隆众资讯数据显示,以内蒙古LNG工厂为例,门站价格上浮后,LNG工厂生产成本一吨至少增加290元,LNG工厂对成本上涨的承受能力弱,价格必然会传导至中间商或者终端用户处。

  刘广彬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山东某大型玻璃厂为例,用气成本2.4元/立方米,每日用气11万立方米左右,气价提升10%以后,每天在燃料方面的支出提高26400元,一年就是近1000万。

  业内人士表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门站基准价格制定下来以后若是只涨不跌的局面,确实容易被诟病,下游用户争取话语权仍难,没有价格竞争未来也难谈真正的市场化。

  “当然,非居民用气价过了供需紧张期后应该还会降下来,但是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生产高精尖玻璃制品的工厂在面对以烧煤为主的低成本燃料使用竞争对手时,难免会因成本压力减少生产,从而减少天然气使用量。目前天然气定价下游用户参与度仍然较少,并不完全是供需双方的市场化。而随着第三方介入更多,上游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化发展,天然气市场才能真正完成市场化改革。”刘广彬补充说道。

  据了解,与国外不同,我国天然气民用价格低于工业用气价格。而在冬天,居民用气快速增长,峰谷差陡增,一定程度来说供需结构并不合理。随着我国对天然气利用的重视,未来天然气峰谷矛盾可能会更加尖锐,只有加速天然气储气库建设、不断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才有可能避免更多的冬季“气荒”现象的增多,真正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由于供水管道分段管理、居民物权意识弱、监管乏力等原因,二次供水屡屡陷入“物业公司喊冤、供水企业叫屈、群众不便”的困境。

把脉医改:基层积极性有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