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默文·金曾出任英国央行行长,现为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与法学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那是一段不寻常的任职经历,作为英国金融监管部门掌舵者、世界最有权力的几个人之一,默文·金指挥迎击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之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听默文·金解读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成因,判断全球金融市场走向与监管取向别有一番精辟。
默文·金是深切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看来,全球消费和储蓄失衡,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默文·金认为,由此诞生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业体系,有力驱动了经济发展,发挥出如炼金术一样的神奇功效,但越往后,经济发展也因此具备更为突出的脆弱性。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极大地引发公众对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银行家的不满,因而驱动了金融监管改革。问题是,这样的改革,能修补金融炼金术的缺陷吗?默文·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的观点是,危机后加强监管带有“刻舟求剑”性质,即根据金融危机前出问题的投行业务特征,要求市场机构改善相关领域风险管控。这些做法很难避免与现实问题脱节,根本不足以预判未来的极端不确定性。
默文·金所著《金融炼金术的终结》,有别于美英等国金融监管部门领导和投行银行家有关金融危机的著述,回顾并剖析了货币和银行业发展历史,批判了货币金融理论,就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提出了改革建议。当然,默文·金本人对全球金融监管的未来并不乐观,而最近几年全球金融领域震荡频频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后知后觉、应对乏力,均印证了他的判断。
默文·金将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进程称为大型经济实验。该实验分为三项:一是让各国央行能够压低并稳定通货膨胀,具有更大独立运作权;二是允许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三是逐步移除针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限制性监管,促进金融创新,创造更高的金融收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几十年过去,三项实验的叠加成果非常显著。经济全球化以来,很少出现长达几十年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被长期驯服,金融创新极佳地助推了科技革命和创业浪潮。但是,同时涌现出负面问题,如消除了经济体的汇率灵活性,迫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债务持续积累,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满足于大量储蓄,出现巨大失衡;另外,金融业的脆弱化水平也上升到危险水平,金融资产变得极其复杂且规模迅速增大,部分金融机构杠杆率高企,考虑金融体系的密切关联程度,这也就意味着金融震荡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默文·金认为,上述三项经济实验走向失败,结局不是偶然的,表明金融炼金术已经失灵。
中央银行制度出现之前,工业国家的货币多由私营银行发行,这很难避免滥发货币的道德风险。中央银行制度的诞生,就是为向货币发行提供国家信用担保,以避免银行倒闭及相应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商业银行则吸纳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支持。脱离金本位之后,央行通过增发货币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的增长,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完全安全且会发挥所谓乘数效应的政策选择。同样,银行业企业通过产品创新,设计出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使其投资行为、资金使用摆脱储蓄资产的限制。银行储蓄或者说货币,这样一种具有安全价值的物品就转变成低流动性高风险投资——即默文·金书中反复阐述的核心概念“炼金术”。
在现代经济走向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炼金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同我们所看到,人类各种新兴行业、全球各地城市化建设、工业项目,均获得了充沛的资金支持,风险则发生了相应的多次转移。在这样一个进程中,银行业企业的规模、集中度相应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这是显性可见的结果,而银行业企业的风险度变得更大,更加脆弱,也更加隐蔽。前面提到默文·金描述的三方面经济实验,让金融炼金术的作用和弊端,同时进一步放大,以至金融体系被普遍认为重要性太强而不能放任其倒闭坍塌。
金融炼金术失灵,一个重要归因是,金融业的规模和业务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带有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默文·金在《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一书中解析指出,经济学家和金融业通常都更关注风险而忽视极端不确定性,这便是金融模型失效的原因。默文·金认为,在不确定前提下应当采取因应策略,将问题分为可以遵循最优行为模式理论和不遵循两类,然后用启发法或经验判断法对不遵循最优行为模式理论的问题给予分析,再完整描述问题,这将有助于处理越来越具有极端不确定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还分析了各国央行以通货膨胀管控目标为因应策略的行为轨迹,并指出,相关管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体经济的真实发展状态,从而没有为遏制经济失衡的持续扩大提供应尽的职责。默文·金批评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收紧、强化的政策思路:近几年来,各国监管部门用尽了能用的货币政策,却还是没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金融风险问题,也没能提振经济活力。他建议,各国监管部门应增强协作配合,强化相关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制定并逐步落实以提高实体经济生产效率为目的政策,为提高贸易运转活力而不是设置贸易壁垒出台更多推动举措,可以考虑恢复浮动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