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H&M掉队增速放缓:五年40款产品登质量黑榜
2016-10-25 作者: 记者 孙麒翔 林杉 来源: 北京商报

  H&M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公布不合格榜单的“常客”。北京商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公布的一批次不合格榜单中获悉,H&M又上黑榜。接连登陆黑榜、销量大幅降低、业绩增速持续放缓,H&M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快时尚市场掉队。尽管竞争对手ZARA业绩相对优异,但也是质量黑榜“常客”。

  屡登黑榜

  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公布的2016年9月进口工业产品不合格榜单中,1批品牌为“H&M”的棉制机织男式长裤因pH值不合格被销毁,涉及数量多达110件,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H&M产品已经多次被检查出质量不合格,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H&M超过40款产品登上质量黑榜。

  快时尚品牌以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更新速度抢占市场,但质量着实堪忧。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快时尚品牌在国内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工厂方面负责服装的设计、制作、开发新兴原料等环节,品牌商从工厂进行采购;另一种是品牌商委托代工,品牌商负责设计并给工厂指定生产的面料,由工厂独立完成面料采购和生产。在第二种生产模式之下,部分小型代工厂可能还会选择将订单层层分包出去,从而造成一个订单由多家不同的小工厂共同完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代工厂如果不能严格遵循企业制定的生产标准,就很容易出现质量上的问题。

  增速放缓

  针对快时尚品牌市场情况,北京商报记者日前联合问卷网发布的快时尚调查问卷显示,在购买快时尚产品的消费群体当中,年轻的白领消费者居多。且大部分收入在5000-8000元,经常购买快时尚产品的消费者占据40.98%。在这部分人群当中选择H&M的占比40.11%,36.18%的群体期待H&M更低的价格,21.95%的受调查人群认为在网上购买会有更低折扣的H&M产品,25.57%的人认为H&M的质量不好。

  抛开质量问题,H&M集团销售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该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9月全球销售以当地汇率计算仅获得1%的增长,相较于8月和7月分别实现7%和10%的销售增速,放缓趋势更为明显,为过去一年来最低增速。尽管最新数据中没有提到中国市场,但北京商报记者从H&M品牌母公司的二季度财报中了解到,从二季度开始中国市场销售增长出现明显收窄,从一季度的6%降至3%。对于集团业绩的下滑,H&M品牌母公司将原因归结于季节气候和汇率问题带来的负面冲击。有业内人士分析称,H&M将“非季节性的温暖天气”所带来“非常负面的冲击”作为增速放缓的理由显得有些牵强,快时尚服装顾名思义应该以快速设计快速生产而应对当前环境。

  在北京市场,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多家购物中心发现,服装品牌较为丰富的朝阳大悦城内的H&M店内选购产品的人并不多,记者从店内销售人员了解到,朝阳大悦城内的H&M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客流量才会特别多。另外,在悠唐国际购物中心,聚集了H&M、ZARA、GAP、PULL AND BEAR和Bershka等众多快时尚品牌,而H&M店内的消费者却很少,许多试衣间都处于空闲状态。

  困难重重

  竞争加剧等结构性问题或许才是困扰H&M销售增速放缓的根源。与H&M相比,快时尚领域最大竞争对手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却表现良好,Inditex集团在8月1日-9月18日期间销售增长13%,甩开H&M品牌母公司的个位数销售增速。

  同时,快速渠道下沉让H&M陷入“门店越多业绩越差”的怪圈。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H&M在中国市场新开设了19家新门店,遍及18个城市,其中分别在威海、东营、开封、日照、石狮、萍乡、常德以及荆门开设了在当地的首家门店。截至9月底,H&M在内地门店数量超过350家。与之前不同,H&M不仅将店铺开在一二线城市,目前正在向三四线城市布局。尽管在一二线城市,H&M产品价格略低于当地消费水平,但相对能力有限的三四线城市,H&M的价位并不具备低价的优势。就以上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H&M公司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日期并未得到回复。

  服装行业专家张庆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服装市场处在一个消费升级的状态,H&M产品尽管款式比较多但品质却较差。现在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购物,这对发力于实体店扩张的H&M也有一部分冲击。同比其他几家快时尚巨头,H&M的产品定位模糊。在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H&M产品设计上无法吸引消费者,就只能通过降低价格,而这从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了H&M的利润。而屡次登上质量黑榜更给H&M打上了质量差的标签,给消费者心理造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虽然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但盲目并购、高债务并购、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正加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省级医改综合试点遭遇“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