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演员在敦煌大剧院演出2016版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 |
连绵起伏的敦煌鸣沙山。 |
位于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 |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
这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主场馆敦煌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记者 陈斌 摄 |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中有“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在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仁者乐山
敦煌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艺术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殊不知,莫高窟的开凿离不开当地的一座山——三危山。三危山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绵延60公里,其主峰坐落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
“三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高僧乐尊经此,见三危山状如千佛,始凿莫高窟。从此以后,经历千年营建,莫高窟佛光生生不息。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在干涸已久的宕河边,长长的石窟群静静地倚靠在黄土大地上。这就是辉煌灿烂的世界艺术殿堂——莫高窟。
莫高窟历代多有增建,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窟区分上下五层,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和构图精巧的莲花砖,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这里保存有从十六国、北魏至隋、唐、宋、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
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洞窟中的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形态各异的飞天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洞窟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大小不一,最高的43.5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异。
1900年,藏经洞偶然被发现,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震惊世界,也开启了外国强盗抢偷莫高窟文物的丑恶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敦煌学者的抢救性的保护,如今再看莫高窟,并不是欣赏一具一千年的标本,而是观察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莫高窟一千余年始终血脉畅通、顽强活着。不少人感叹,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智者乐水
从敦煌驱车南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这座小城西南5公里处。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地势低洼,清澈碧绿的泉水,形如新月。泉水南岸有芦苇、梧桐、沙枣和柳树以及月泉阁。水域面积并不大的月牙泉静静躺在大漠深处,四面沙山环绕,景观奇特。
自汉朝起,月牙泉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虽被流沙环抱,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据当地人介绍,因为这里的地形地貌和风向等原因,白天沙山上的沙被风吹下之后,晚上又会有另一方向的风将沙子如数从洼底吹回到山上去。正是因为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月牙泉才绵亘古今、沙填不满的。
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近几年,随着区域生态日益改善,游人得以一览铁背鱼风采。这种鲤鱼背部通常为棕褐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表皮有光泽,好像镜面一样光滑且光泽明显。
月牙泉的存在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据说是东汉《辛氏三秦记》:“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亘千古,沙不填之。”沙井即今之月牙泉。清代苏履吉曾有《敦煌八景咏》,其中的《月牙晓彻》写月牙泉:“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渴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 沿着月牙泉的壁小路,就可以登上月泉阁,这里的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一大片古建筑雕梁画栋、勾心斗角。
月牙泉像情人一样倚着鸣沙山。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止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约40公里,南北有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超过1700米。鸣沙山的沙子非常的细腻,据说沙子从山顶往下滑,会发出嘶嘶鸣响,因而得名鸣沙山。
游人爬鸣沙山时,由于阻力较大又有绵绵细沙,只能进一步、退半步,似乎行而无力、速度很慢,所以手脚并用往上爬是个好方法。登上鸣沙山顶,一道道的沙峰如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山坡上的沙浪,由于游人的行踏,似碧波荡漾泛起涟漪,层层沙流下滑的跌宕有致、妙趣横生。
骑着骆驼上鸣沙山,也是一种享受。骆驼起落时,规律的三起三落跪下,让游人轻易地上下其身。清脆的驼铃声和不时经过的驼队已经成为鸣沙山的一道优美风景线。
讷言待人
敦煌,这个曾经车水马龙的边关要塞,经过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敦煌人的厚重经历让人钦佩。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在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玉门关”、“阳关”。
玉门关就坐落在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这里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和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金黄大漠、点点绿草,衬以蓝色天空,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作为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阳关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盆地中,宕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煌一头连着汉唐盛世,一头连着西方文明,一头连着古长安城,一头连着波斯湾和地中海。
也许是流沙、泉水和中西文明在此汇聚千年,敦煌的男人像唐砖一样宽厚,女人则像飞天一样柔媚。夜游敦煌沙洲夜市,见游客走近,当地人远远地便迎了上来。如果是男的,大多除了“欢迎”外一言不发,静等你发话;如果是女的,先是一句“欢迎来到敦煌”,接着便又上前接过你手里拎的东西,边走边细语告诉你一些旅游的注意事项。客人忍不住道一声“谢谢”,她却反而不好意思了,头轻轻摆过去,只留一个侧脸和一抹嫣红。
如今的敦煌,被勤劳朴实的当地人建设得井然有序。城市中心的十字形的主干道干净宽敞。一条马路两边都是飞天造型的街灯,通往莫高窟,而垂直的另一条道路两边的街灯都挂着巨大的驼铃,这条路通往鸣沙山月牙泉。从敦煌市中心沿着驼铃的方向不到三公里,宽展的马路尽头就被巨大的沙丘生生阻挡。这里,就是沙漠了。不禁让人担心,如果一阵狂风吹来,风沙岂不是要把小城吞没了吗?但是,恰到好处的城市位置和风的方向,让沙丘不会向敦煌的方向移动。一千多年过去,敦煌依旧沙漠连城,城依沙丘,壮观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