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半年观察(下)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体系逐步完善,各部门、各地方陆续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从雾里看花到躬行探索,以“三去一降一补”破题,逐步开始重视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供给侧改革进入实践落实与攻坚阶段。
总体来看,各地在制定供给侧改革方案时,一般能够尊重市场,避免直接使用行政手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湖北省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就明确提出,主要采用改革、市场、法治办法,不搞“一刀切”,因企制宜,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予以推进;严格执行信贷、价格、财政、环保、质量、安全、能耗、技术等法规和政策、标准,倒逼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各级政府要停止不当干预,纠正资源配置扭曲,积极做好政策支持、营造环境、人员安置、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兜底,妥善引导企业破产重组、化解债务。
然而,也有不少地方较多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微观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一些地方在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具体产业政策中,规划过细,有的具体到细分行业的发展目标,有的甚至细化到具体的产品发展规划;也有部分省份的供给侧改革方案中,包含较多行政指令、指标。例如,某省要求对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点困难企业,按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这种对僵尸企业难以割舍的情结,不仅干预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行为,而且会进一步扭曲资源配置。东部某省则提出九大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力争回升到80%以上(2016年至2018年)、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9%左右(2016年)。对这些指标做硬性规定,有违市场规律,有可能进一步扭曲企业经营行为。
还有个别省市,在制定本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时,顺便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政策。例如西南某省的一项政策规定,要制定优质产品目录,安排数亿元财政资金鼓励省内主要用户扩大利用本省产品,鼓励引导就地就近采购应用本省电子信息、汽车、钒钛优质钢材、绿色建材、医保类目录药物、节能环保装备等产品,对使用本省优质产品达到一定量的单位给予奖励。类似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原本就是导致竞争不充分、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本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如果任由打着供给侧改革的名义、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泛滥,既不利于去产能、去库存,也不利于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有的地方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仍然有简单照搬中央文件、走形式的现象,既没有对本地区的供给侧结构性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也没有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供给侧改革完整举措,更没有明确部门落实责任。如果任由部分省份供给侧改革方案停留在传达概念、做表面文章的层面,势必引起县市、各基层部门各级政府层层效仿,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些地区的落实。
为进一步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推动供给侧改革落实与攻坚阶段的关键还是应该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