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是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但在美国却一直是一些政客敲打的对象。
作为最新的一个例子,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务部已向华为发出行政传唤,要求华为提供过去五年向朝鲜、伊朗、叙利亚、古巴和苏丹出口的全部信息,配合有关美国对通讯技术出口限制的调查。
尽管《纽约时报》说,美方并未指控华为有任何错误行为,行政传唤也不意味着刑事调查,但关键是下面这个“但是”——如果调查发现华为对上述几国的出口违反了美国的政策,触及美国国家安全,美国有可能限制华为获得关键的美制零部件和其他技术产品的途径。其结果是,“华为的许多产品都在使用美国部件和技术。如果对华为采取限制措施,可能对全球无线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影响”。
类似的指控,也发生在今年3月另一家中国企业——中兴身上。美国以中兴对伊朗转让了美国公司技术为由,将中兴列入“黑名单”,规定以后任何美国设备或零部件供应商向中兴供货时,必须首先申请出口许可。
这正是美国蛮横的一面,以国内法来制裁其他国家企业。但对于中兴,消极影响却是巨大的:第一,这种申请许可会很麻烦费事,影响公司正常运行;第二,从美国政府的态度看,即使申请,还很可能被拒绝;第三,更关键的是,中兴这样就被打入另册,美国公司还会和一个“污点企业”打交道吗?
总算,在中国相关部门交涉之下,中兴最终以“履行承诺”为前提,换得美国暂时取消出口限制,但这份“临时许可”的截止日期为6月30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换言之,美国随时还可以再挥舞制裁之剑。
中兴的事情还未平息,美国又将矛头对准了华为。考虑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正在召开,这不排除是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如果处理不慎,却必然会对华为的声誉、利益带来沉重打击。
事实上,正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华为2011年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主动限制在伊朗的业务增长。对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华为却不得不主动加以限制,足可见华为在美国霸凌下的无奈。
尽管美国不断打压,但在过去几年,华为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海外业务占到了全球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展现出一家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强大竞争力。有人说,正是这种竞争力,让美国感受到威胁,从而采取各种对策进行打压。
围绕华为的博弈还在继续。有业内人士表示,华为现在从美国采购,部分原因是华为确实在某些核心零部件上仍有欠缺,更主要的则是华为有意识让美国企业从自己成功中分一杯羹,强调华为成功对美国的正向溢出性。
因此,对于美国的种种小动作,中方必须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有时为了阻止对方大棒挥舞,可能还不得不“来而不往非礼也”。但同时,作为必然的结果,这种打压将迫使华为加强创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甩出了一个筹码,但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