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在京发布。蓝皮书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6.9%。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尤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的有效改进。另外,金融市场建设和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推动转型,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任务仍需加码。
蓝皮书认为,2015年,大量的改革和发展措施为未来发展打开了空间,但短期的宏观走势是不容乐观的,通缩机制在不断地侵害经济实体。针对经济减速和通缩的压力,2015年宏观政策连续推出了降准和降息,积极布局了跨区域发展的战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地方债务置换,但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表明经济仍然偏弱,特别是汇丰PMI的6月指标仍在50以下,其分类指数中的就业项目收缩很快,显示出更深层的调整已开始。
根据GDP环比预测,2014年第四季度环比为1.4%,创近5年的最低值纪录;而2015年第一季度环比仅为1.3%,第二季度环比也只有1.7%。据统计局最新数据,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7%,根据四个季度环比连乘的预测,如果第三季度环比上升与第二季度持平的话,2015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会更低,全年预计为6.9%。
报告执行主编、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认为,经济增长减速来自企业与个人投资的下降。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受困于财政收入下降和地方债务压力加大,尽管消费较为平稳,但收入预期也在下降。贸易盈余更多地显示为衰退性的盈余,即进口大幅度下降导致的盈余,总体看经济疲弱趋势仍未改变。而金融市场建设和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推动转型,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任务仍需加码。
报告主编、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认为,全球经济进入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缓慢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主要国家的生产力参与率也在下降,真实的利率水平处于负值区间。
报告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展,根本上受益于自身有利的人口结构,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窗口正好重叠,而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减速与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密切相关。1985—2007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为1.58%,2008—2015年下降到0.61%,根据年龄移算,2016—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0.4%。
报告还强调,产生体制性财政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财政制度依然没有实现向现代财政制度的转型。“我们以政府完成特定任务为己任,注重做项目和资本形成,保持着浓重的生产型特征,运行特征类似一个具有浓厚小农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企业。”
那么,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从何而来?蓝皮书提出以下四点:首先要克服“懒政”,努力花钱,推进预算进度;其次,增加收入渠道比重,减少费用渠道比重;第三,若预算执行进度越来越慢,政府只收钱而不花钱,那么最好的刺激性政策自然就是减税;最后,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财政支出的扩张,也是一个极好的思路。因为只有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赤字政策,而其他三部分收入都在盈余状态,目前也不可能出现赤字。这就意味着通过增大一般公共预算比重的结构调整思路来实现支出扩张是一种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