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城市停车难与乱收费互为因果,并列城市车辆与道路管理的两大公共治理难题。近日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收费。这标志着城市停车产业化将进入全面推行阶段,一向被认为属于政府征收的公共资源占用费的停车费,将进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新阶段。
停车产业化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场经营主体与城市公共治理责任主体相分离的城市停车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道路和停车资源集约利用。产业化的内涵也不限于建立一个合理定价的市场逻辑,更是政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公共管理创新。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守住严格执法惩处违章停车的底线,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通过信息分享和议价过程赋予百姓用脚投票的权利,这是停车产业化的精髓。
扶持城市停车管理产业化,有助于缓解公共停车位的不足,解决占道停车位合理划分的问题。很多大城市最初采取严格执法和阶梯行政定价的方式,试图通过限制进入主城区的车辆数量来解决城市停车空间不足的难题。但是伴随着人们支出水平的提高以及开车办事的刚性需求,单向限制政策很难缓解乱停车的顽疾,疏堵结合才是出路。以北京市为例,每年小汽车增长15万辆,而每年停车位增长量不到10万个,基本车位缺口达350万个。只看静态数据,北京实在抵御不住汽车保有量增长的压力,因此对立体停车设施与动态车辆停放信息应用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但是,专业化的停车管理设备与开发运营不是政府的长项,市场通过满足实际社会需求进而获利的动力更足。政府的任务不是直接建造开发新的停车场所,而是要注重扶持新兴停车管理企业的同时,积极协调停车资源的共享化,定价和成本管理交给市场,通过税费补贴等方式鼓励私营部门开放更多的社会停车位。
城市停车管理的产业化已经是发达国家的通行治理办法,被认为是一举多得的公共管理创新。其中解决就业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是停车产业化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不算间接商业收益,美国停车产业光是直接收入每年就达200亿美元,可解决100万人口就业。国际相关成熟经验主要体现在法规完善和停车资源分享化两方面,我国很多城市关于城市停车问题的法规主要是停留在停车行政性调价和交通违章层面,很少有专项扶持停车管理行业发展的。随着“互联网+”智慧城市的兴起,部分城市开始配套出台一些税收优惠和公共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城市停车管理领域。
大城市停车难问题本质上是如何高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问题。从静态数字看,停车位少于汽车保有量很正常,并不是停车难的问题主因,归根到底是要将汽车行驶或停放的动态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使用的信息进行统筹安排,社会资本介入,市场化经营,推进产业化,运用市场的议价能力对社会有效停车资源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城市停车产业链将成为贯穿激活城市闲置空间资源的新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