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5-05-19   作者:记者 杨玉华 陈诺/合肥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昔日教育样板濒临倒闭 2.塌方背后实积弊已久 3.学校师生成偿债砝码 4.民办教育需平衡逐利性与公益性

  “激动人心的事业从文达开始。”十年前这句广告词在安徽乃至全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这个一度被作为安徽民办教育标杆的安徽文达集团,近期却因负债近20亿元导致旗下多个民办教育机构倒闭或停办。而文达集团则将旗下文达学院当成逃避债务的挡箭牌,甚至学院师生也成为偿债砝码。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发现,文达集团并非个案,类似风险在全国其他民办院校也出现了苗头。不少民办教育机构“把学校当企业经营,把教育当做生意一样”,盲目扩张、违规融资办学。有业内人士称,随着民办教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民办教育机构或将面临新一轮大洗牌,类似的倒闭风波恐将增多,亟待预警和应对。

  昔日教育“样板”濒临倒闭

  安徽文达集团成立于1993年,曾是安徽民办教育的“样板”。公开资料显示,多年来旗下多校获得“中国一流民办大学”、“全国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先进单位”、“最具影响力教育机构”等荣誉,董事长谢春贵本人也多次荣获“中国民办教育最具影响力人物”、“杰出贡献教育人物”等称号,可谓载誉丰富。然而从去年9月开始,文达集团开始身陷债务泥潭,资金链断裂致使旗下数校关门倒闭或濒临停办。
  去年10月,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有教师向安徽省长信箱反映:学校拖欠工资、未及时缴纳公积金,甚至因拖欠水电费被地方要求停水停电。随后安徽省相关部门派驻工作组进入该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并补发了拖欠的教师工资。然而不久之后,文达集团再次陷入困境。
  安徽蓝天国际飞行学院是文达集团旗下的一家从事飞行驾驶执照培训的民办飞行学校,目前自费加公费学员共两批60余人。去年10月开始,学院因资金紧张无法支持第一批学员的正常商照训练,几个月后甚至连新招学员的理论课程都陷入停滞。
  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飞行学院发现,正常上课时间教学楼却已人去楼空。学员透露,学院停课已经近三个月,他们被告知学院正在寻求转让。据学院副院长王志农证实,因受到整个集团资金影响,学院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工作。
  来自山西的学员小樊于去年五月经考试合格被该校录取,缴纳学费20余万元。但从去年9月开始,只上了三个多月的课,就被迫停课。“学校没钱请专业教员,两门主课没法上。从去年12月一直停课至今。”小樊说,家里将自住的房子抵押才凑足钱供自己学习飞行,没想到钱交了学却上不成。“我父亲有心脏病,停学的事一直瞒着他,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说到这,这个20多岁的小伙眼圈一红,泣不成声。
  不仅蓝天飞行学院,文达旗下多校都岌岌可危,其下属从事中小学同步辅导的爱森司培训学校在合肥范围内陆续关闭,遭到不少学生家长的投诉。文达集团董事长谢春贵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证实,由于经营不善,培训学校已经亏损了近3000万,“为了回笼资金,关停无法避免”。此外,旗下有10000余名学生、500多名教师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亦遭受波及,面临困境。

  “塌方”背后实则积弊已久

  不少文达高层人士将此次资金危机归结于经济下行银行抽贷、担保公司倒闭等偶然原因,然而记者进一步采访发现:集团在办学思路、财务管理、制度安排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危机的根源。
  一是盲目扩张,追求办学GDP。上世纪90年代起,文达以电脑培训起家,1995年便办起职业教育。在谢春贵看来,文达一直以眼光“超前”为骄傲。然而,记者了解到,不计成本的一味“超前”给集团在成长过程中布下了不少“地雷”。
  民办院校扩张必须靠升本、靠做大,这导致学校不切实际地追求办学规模。2007年,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其成立的第六年便执意升本,为此集团上下煞费苦心,四年内连续投入近4亿元升级软硬件,扩张土地,也正是在这期间,文达集团开始向民间借债。如今虽升本成功,学院却尚有395亩土地闲置无力使用。
  蓝天国际飞行学院在文达负责人眼中是“蓝海”产业,然而一味“超前”完全靠贷款融资建起来的学校运行两年未能盈利。据介绍,早年爱生司培训学校创办亦是大张旗鼓,各地铺开,然而最终也折戟而归。
  文达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过去集团甚至投资做过网络游戏,办过农业,但基本都亏损,甚至曾经为了让职业培训在美国上市,砸了一个多亿。
  二是财务管理混乱,借学校平台违规疯狂融资。记者从安徽省教育厅了解到,在文达办学危机发生后,教育部门协调公安部门对该校财务进行了专门审计,结果发现,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异常混乱,学校负责人一个电话就可以把几天之内收取的一亿余元的学费瞬间划走挪作他用。
  此外,文达集团负责人还借办学名义对外融资。合肥市民孔某2012年12月开始向文达借贷,“谢春贵带我们去看了学校,称钱用来改善办学环境”,他表示,正是冲着教育投资安全“靠谱”才敢投钱。另一方姓债权人告诉记者,无论是银行还是民间借贷,文达都以旗下企业相互担保,至于资金到底用在哪了,“基本不知道”。据上述债权人介绍,目前光是民间散户就达500余户,金额超过数十亿元。去年集团还曾向学院内部员工进行过集资。
  三是内部管理无序,制度形同虚设。记者了解到,文达学院名义上有校董事会,教育主管部门还委派了督学,但实际上,学院管理仍是家族制,管理层特别是核心层都是集团负责人的家人亲友,基本上“集团负责人说了算”,教育主管部门的督学更是难以介入学校的监督。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文达集团注册的是非法人教育集团,但其下属各企业却均注册为独立法人。其中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民办院校,其法人财产权一直未得到落实。按照相关规定,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民办学校对其资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及有条件处分的权利,这一财产权将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投资者不能任意抽回投资,其投资只能与民办学校共存亡。但根据相关审计发现,文达学院的土地、房屋却是“一物两证”,学院的土地、房屋同时落在文达学院和文达电子有限公司名下。

  学校师生竟成偿债砝码

  据介绍,文达集团资金链断裂以来,一直在向外引进合作伙伴,寻求资产重组,省内外不少企业组织来考察洽谈,然而由于集团内部资产债务混乱,很多考察企业担心善后麻烦,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采访中,文达集团负责人谢春贵一再表示,过去旗下的教育产业特别是文达学院都是靠其他产业赚钱支撑,直到近几年,随着文达学院升本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总算“扭亏为赢”。但其他产业又开始赔钱,只得靠学校赚钱来弥补其他产业,这才慢慢导致学校资金链断裂。
  但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的调查信息,文达学院实际上成了文达集团逃避债务的挡箭牌,甚至学院的师生也成了偿债的砝码。在谢春贵与下属其他公司签订的偿债协议中,明确如不能偿还债务,由文达学院来支付。“这实际上是向学院转嫁债务。”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类似文达的风险在全国其他民办院校也出现了苗头。据报道,2013年11月,有15年历史的上海易思教育关门停办,老板卷款出走;2014年2月,在北京拥有18个教学点的英特国际少儿英语遭遇资金链问题关张;今年初西安联合学院涉嫌非法集资,校长跑路……
  “把学校当企业经营,把教育当做生意一样,出问题是必然的。”业内人士认为,应采取措施防范民办院校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米诺效应。
  安徽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表示,文达集团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办院校办学逐利、混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过去经济形势好,特别是教育资源短缺,生源充足的背景下,这些情况并不明显,然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民办教育进入买方市场,问题都将暴露出来。
  专家认为,从文达集团这一个案上可以看到当今民办教育的“影子”,诸多风险、隐患亟待重视纠偏。
  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预警保障机制。对民办院校进行摸底调查,提前预警应对。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对民办院校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的学费收入纳入监管,大额的资金异动要预警。提取民办院校办学风险保证金,以便在不测时给予处理应急。与此同时,要发挥督导员的更大作用,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
  给予民办院校平等的办学政策。专家认为,目前民办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难到位、不合理的因素。当前民办教育并不能享受与公办院校平等的政策,比如高校生均经费,公办院校生均拨款一万二,但民办院校却全靠自身投资和学费,在目前国内民办院校多是逐利性的背景下,往往导致民办院校采取违规措施,如将学费资金挪用投资等。
  此外,目前对民办院校要求学校必须把土地等资产登记到学校名下,并且不允许抵押,但学校往往迫于发展压力,有以地抵押的需求。这导致民办院校负责人往往违规操作,如在文达学院的土地、房屋“一物两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民办院校融资发展的实际需求。
  对此专家建议,应考虑中国民办教育的实际,在政策上对民办教育给予平等的办学待遇和一定的政策支持,避免“正门不通走歪路”的情况。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动态监管,同时完善退出机制,促进民办教育的优胜劣汰。

  观点
  民办教育需平衡逐利性与公益性
    杨玉华

  安徽文达集团的办学危机还未结束,其暴露出的部分民办高校生存发展之困值得深思。在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改革转型,并平衡好民办教育逐利性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破解民办高校办学之困的关键所在。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教育资源,弥补了公办院校的办学力量不足,满足了高校扩招后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有效推动了教育改革。然而近两年来,随着高校生源总体呈下降趋势,曾经供不应求的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买方市场”,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已经从“能上学”变为追求“上好学”,高校新一轮结构调整和洗牌不可避免,其中民办高校首当其冲。
  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民办高校生存困境凸显。在此过程中,一部分民办高校投资主体抱着“靠办学赚钱,甚至以教育养其他产业”的思想,把办学收益挪作他用、反馈用于办学的比例较少,未能形成民办高校自身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导致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的“文达危机”频现。
  破解民办高校办学之困,首先需要的还是高品质的教育和有特色的办学。办学投资人需具有真正投身教育的情怀,而不仅为赚钱谋利。事实上,目前我国不少民办教育投资人往往都是在其他行业致富之后,才投资教育,并将其作为稳定的投资回报项目,这与国外“慈善办学”的理念有着根本区别。在教育资源短缺时代,这样的投资或许赢利颇丰,但当教育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能否坚持有品质的教育和有特色的办学方是生存之道。
  公办与民营平等的教育支持政策将是破解民办高校办学之困的又一要素。尽管国家一直大力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支持政策,但不少民办院校及教育部门人士也同时指出,民办院校在不少办学政策上仍然难以享受与公办院校平等的待遇,比如生均经费等一些办学投入上完全靠自身造血,往往造成民办投资人在“公益性”和“逐利性”间矛盾抉择,最终为了逐利违规操作引发危机。因此,在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弥补公办教育不足的同时,给予民办教育同等待遇应是未来政策改革的着力点。
  文达危机敲响了民办院校办学的一记警钟,也提醒当前众多民办院校改革转型迫在眉睫。值得期待的是,不久前结束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释放出促进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信号,这将为未来规范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迎来新机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