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降息之后还需流动性支持
2015-05-11 作者: 刘振冬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4月经济数据露面之时,决策层选择了继续降息。央行对此的解读是,“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不是“中国版量化宽松”,不是所谓“强刺激”和“放水”,仍然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是为了促进投资、扩大消费,不是刺激股市。

  专家认为,要达成以上目标,在降息之后还需要流动性支持,可选择的政策工具包括常规的准备金率工具,以及央行创新的MSL和PSL等。

  对于未来的政策取向,央行的表述显示出更积极的变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这一政策口径的转变,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未来流动性条件改善的预期。

  4月制造业PMI为50.1%,与上月持平,并未季节性回升,表明当前制造业仍面临较大压力。需要适度宽松以推进融资成本下行,为企业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价格方面,4月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5%;4月PPI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4.6%,与上月相同。总体低位的价格水平则给出了降息的空间。而且,要平稳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顺利推进地方债务置换,也需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条件支撑,需要改善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

  同时,考虑到中国的金融结构和政策传导路径,降息这种价格型工具要更好地发挥引导利率的作用,还需要降准这类数量型工具的支持。一般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大多是通过流动性吞吐来达成目标。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努力上,如果没有数量型工具配合的话,单纯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十分有限。回顾既往,我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也鲜见单纯的降息,历次降息都是配合以降准等流动性释放来达到稳增长效果的。道理很简单,资金价格也就是利率,同样由货币的供需关系决定,如果供给端也就是银行的信贷能力没有明显的变化,单纯调整基准利率对于降低企业信贷成本的效果有限。

  此外,上一轮的降息降准之后,货币市场利率回落明显。但不利于资金面之处在于,3月外汇占款大幅减少,创下2007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相应的,一季度外汇储备大幅下降,银行结售汇逆差扩大。外汇占款减少将直接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下降,有必要通过降准、MLF和定向调控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冲。

  一些专家表示,我国原来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随着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和外汇占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率也应相应降低。不少机构判断,法定存准率仍有较大下调空间,年内可能下调1至1.5个百分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改革推进落实遭遇“软抵抗”

改革推进落实遭遇“软抵抗”

当前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形式化”和“任务化”倾向,局部利益和部门体制分割对改革推进形成了障碍。

中小制造业“血拼”价格掉入微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