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半年内第三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10日下午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央行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而此次下调利率,也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调整发挥了逆周期宏观调控工具作用。2015年一季度以来的经济运行所面临的下行压力、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都决定了通过名义利率适度下调以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实际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客观需要,以此稳定实体经济运行预期。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此次利率调整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从可行性看,4月我国CPI同比增长1.5%,虽然创下今年以来新高,但预计未来通货膨胀仍将处于低位,为降息预留了空间。同时,PPI连续38个月负增长,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和国内产能依然过剩的背景下,PPI下一阶段走势难以改观,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需要通过降低基准利率直接降低融资成本。他还表示,自4月22日降准以来,在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下行明显,结合本次降息,债券市场利率也会随之下行,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温彬表示,自去年11月以来,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和企业融资成本高,央行采取降准、降息交替进行,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下的灵活性和松紧适度,预计下阶段仍有放松可能,为结构性改革赢取时间和空间。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政策的放松更多是为经济结构调整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并非“强刺激”或是“大放水”。央行上周五最新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提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和预调微调。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
陆磊也表示,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步下调0.25个百分点,可以起到对市场预期的预调与微调作用。利率政策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其运用意味着政策空间依然存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以改善实体经济部门财务状况的政策效果显然可以预期,而当前所谓“中国版QE”的说法是建立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灵、缺乏操作空间的基础上,与近期中国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组合运用具有较大余地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央行也同步扩大了存款利率上限,将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向前推进。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销售交易部副总经理、投资总监蔡扬表示,央行降息后,存款利率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3倍提高到1.5倍,实际上较降息前有所提高,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07个百分点,1年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125个百分点,3年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37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央行继续秉持了“先长期、后短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对于长期利率管制放松程度更大,基本交由市场机构自行决策。
恒丰银行战略与创新部总经理娄丽丽表示,鉴于存款利率“一浮到顶”银行机构数量已经减少,预计本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不会都执行上限水平,而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高定价水平和定价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收官。
陆磊说,存款类金融机构定价行为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市场基础。从近期数据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30%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内并未采取“一浮到顶”的做法,上浮50%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客户综合评价自身承受力实现市场定价,交易双方关切点势必从基准利率转向风险溢价。可以说,从存贷款市场情况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考虑到1.5倍的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利率市场化正在进入“最后一公里”冲刺阶段,预计下次降息时很有可能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种变化除了会考验存款机构的定价能力外,也会加速推进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即官方基准利率的“锚”功能正在弱化,市场自发形成的银行间拆借、债券等利率的“锚”功能正在强化,并将取而代之,银行间7天、10年国债和同业存单利率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从短端到长端整条曲线的资金价格将更加受到央行关注,预计央行将会加大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公开市场及定向操作等量价结合的手段,稳定货币供给和流动性预期,且不排除会推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