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八十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导致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上2/3的建筑物倒塌,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也受冲击。有人估计,强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尼泊尔全年GDP总量——
遭遇80年来最强地震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经典旅游手册中被称为“神与人一样多,庙与房一样多”的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了8.1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强烈地震。震中廓尔喀县博克拉为尼泊尔著名旅游胜地,距中国国境线直线距离约为50公里,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约80公里,距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约415公里,距拉萨市约640公里。
这场强度相当于四川汶川地震1.4倍的八十年来最严重的地震不仅“震动”了尼泊尔,中国西藏、印度新德里等地震感也十分强烈。截至26日零时的约十小时内,中国西藏日喀则境内就发生3级以上地震10次、最大震级达到7级。珠穆朗玛峰南坡还发生了雪崩。
强震给尼泊尔带来了巨大人员伤亡。至2015年4月29日早晨六点十五分,地震造成的遇难者达到5057人。联合国协调员办公室报告称,根据初步估计以及最新的地震强度绘图,尼泊尔国内此次有39个区域的800万人受到了强震影响,占全国民众的逾四成,这其中有逾200万人生活在11个受灾严重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近100万尼泊尔儿童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建于山间谷地的古城加德满都也受损严重,一些重要文物被毁,满目疮痍。学校已停课,商业活动停顿,一些居民开始离开首都,前往乡下的亲友家栖身避灾。
据报道,身处加德满都市中心的新华社记者看到,震后那里依然人来人往,不过几乎所有商店、银行、餐馆都关门歇业。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一大半建筑物倒塌,其地标性建筑、历经百年沧桑的比姆森塔化为废墟,老皇宫(哈努曼多卡宫)、斯瓦扬布纳特寺部分坍塌,独木庙、迪路迦摩罕纳拉扬神庙等古建筑全部倒塌……尼泊尔政府已经宣布,加德满都等29个地区为重灾区。
有报道说,强震过后,一天多次的余震使数以十万计尼泊尔人搬至开阔地带过夜,各地纷纷出现“帐篷城”。仅在加德满都,政府搭建起大约21处临时宿营地。城里的医院内摆满病床,救护人员无暇休息,超负荷工作。
不少人在商店或加油站外排起长队,购买燃料和生活物资。多次余震使当地居民感觉十分不安。由于担心地震后传染病和余震发生,还有许多当地居民拖家带口,逃离这座几乎变为废墟的河谷城市,特里布万国际机场附近拥挤着等待登机离开的难民。
到了29日,加德满都开始出现恢复正常的迹象,一些水果摊贩开始在主干道路开档做生意、公共巴士也恢复运营,但整个城市仍沉浸在巨大的哀痛之中。
此外,尼泊尔属于季风气候,分为旱季与雨季,头年10月到次年5月为旱季,气候爽朗,能见度高,尤其适合旅行、登山及滑翔等活动。据估算,地震发生时,大约有30万名外国游客身在尼泊尔。天灾来临的那一刻,不少游客正在加德满都市中心游览,有人幸运地在震后获救,也有人目前仍被埋在废墟之中。还有的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遭遇雪崩,困在半山腰等待救援团队的到来,其中一些人不幸离世。
对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
尼泊尔长达十多年的内战刚刚平息,经济状况正在逐步改善,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令这个亚洲地区极端贫困国家的经济惨遭重创。
地震前尼泊尔经济大体是这样的:大部分人口务农,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交通便利程度差,制造业也较落后,就业岗位不足。
全球行业数据和分析公司信息服务社(IHS)发布的数据显示,尼泊尔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00亿美元,年人均GDP大约只有1000美元。许多家庭生活贫困,主要依靠务农、旅游业以及海外亲属的资助勉强过活。雪上加霜的是,25日这场强震把刚缓过气的尼泊尔经济一下子拉回到数年前。
强震给尼泊尔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一些保守的估计认为,地震的损失可能占到尼泊尔GDP的30%至40%,而悲观的估计则认为会超过尼泊尔一年的GDP总值。
《日本经济新闻》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的预计称,损失金额在10亿至100亿美元的概率为34%,在100亿至1000亿美元的概率在29%。
身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经济学家比尚贝·皮亚库雷尔预计,尼泊尔的经济增长率势必受到冲击,“农业为GDP的贡献超过30%,但随着全国36个地区受到(强震)波及,我们将无法按期完成经济规划。接下来将是艰难的日子”。
旅游业一直是尼泊尔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力之一。尼泊尔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以及佛塔等文物古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食宿等服务产业也为尼泊尔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今年3月末发布的报告表明,2014年共有超过80万游客赴尼旅游,为尼泊尔创造了537亿卢比收入(1元人民币约合16卢比);预计2015年该数字将增长至543亿卢比,而游客数则有望攀升至99.7万人次。但本次地震却令尼泊尔今年旅游业的增长成为泡影。许多古迹在地震中遭受严重损毁,一些国外投资者之前相继计划在尼泊尔投资新建酒店等基础设施,但地震之后这些投资计划恐将暂停。
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加德满都最古老的区域中有七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其中四个严重受损。法新社报道称,强震不仅使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的老皇宫院墙坍塌,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上2/3的建筑物也在地震中倒塌。
“加德满都是国家经济的中心,”尼泊尔前财政大臣马杜卡尔·沙姆谢尔·拉纳说,“但如今它(在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破坏。”
另外,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登山活动同样受到影响。尼泊尔旅游部门主管图尔西·高塔姆说,因地震引发雪崩,导致登山营地部分损毁,今年登山季可能会再次被叫停。
地震令游客对尼泊尔产生的畏惧感也将令短期内该国旅游业遭遇致命打击。4月是攀登珠峰最受欢迎的季节之一,这次地震或将创下珠穆朗玛峰的最高死亡人数,目前具体的情况尚在统计之中。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许多游客都纷纷取消前往尼泊尔的行程。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加德满都一家旅行社24日原本有1000名预定旅客,但到26日为止,已有90%的旅客取消了行程,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天料将继续增加。许多依靠旅游业为生的尼泊尔人都担心未来数月的日子将难以维持,因为旅游公司已经取消了近期赴尼泊尔的所有行程,直至安全可以得到确保为止。
《今日美国报》的报道称,尼泊尔酒店预订网站Yatra的负责人也表示,收到了很多取消电话,90%以上的预订均被取消。
灾后重建前路漫漫
在尼泊尔地震爆发后,尼泊尔本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救援工作迅速展开并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派出人员、输送物资,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救灾的工作中。
据悉,尼泊尔军方现有直升机以及私人用直升机约二三十架已全部投入到震后搜救行动中。尼泊尔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向英国广播公司证实,几乎所有的尼泊尔士兵和警察都已参与到搜救工作中。
国际社会也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第一批来自印度空军的直升机和运输机于26日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并向尼泊尔运送了43吨救援物资和近200名搜救人员。巴基斯坦26日也出动四架飞机,将备有30个床位的临时医院送抵加德满都,其中包括军医、外科医生和专家,以及食物、水瓶、药品、帐篷和毯子等物资。
作为同样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一定人员伤亡的邻国,中国也很快加入到了救援当中。中国政府26日和28日先后宣布向尼泊尔政府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和4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帮助尼方开展救灾安置工作。由62人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26日上午从北京飞抵加德满都,其中包括搜救队员、医护人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等,同时携带搜救、医疗设备和搜救犬等。中国红十字会也向尼泊尔和西藏地震灾区提供了紧急人道援助。
此外,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迄今已安全接回在尼滞留中国公民约2700名。国航、东航、南航和川航等航空公司29日将继续安排航班赴尼接返中国公民。
韩国红十字会决定,向尼泊尔提供10万美元救灾款、数千条毯子以及急救用品,还派遣一支紧急救援队。日本政府26日宣布,一支约70人组成的国际紧急救援队当日从日本出发赶赴尼泊尔灾区。新加坡和以色列也向灾区派遣了搜救队。除亚洲地区的“近邻”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行动,加入到紧急援助的队伍。
国际组织和团体也加入到了救援行动中。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筹备的物资正在分批发往尼泊尔。世界卫生组织的医疗物资已抵达灾区,计划在将来三个月帮助近8万名伤者。无国界医生组织的4支医疗队26日从印度出发前往灾区,并将提供3000件医疗用品。各类民间公益组织也自发为地震灾区募捐,或组织志愿者团队前往灾区参与救援。
尽管国际社会群策群力,但救援工作仍面临很大挑战。尼泊尔政府主任秘书里拉·波迪亚尔表示,尼泊尔目前仍然紧缺救援设备、医疗人员和各类救援物资,直升机数量也不足,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幸存者被营救,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另外,地震灾区的交通不畅也给救援人员和物资的流动造成了很大困难。机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各国救援飞机降落不顺,大量国际援助组织和团队滞留在加德满都机场等待入境,也影响了物资的运送。随着当地即将进入防疫期,救援难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再往前看,救援工作并非尼泊尔面临的最大考验。事实上,尼泊尔的灾后重建工作更是重重困难。首先,由于在地震中受到直接重创,尼泊尔基础设施的重建规模庞大。除了房屋和财产的损失之外,尼泊尔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和损毁,修复难度极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加德满都代表克里斯蒂安·曼哈特表示,尽管对重建大部分建筑比较有信心,但这将持续几十年并耗资巨大。
此外,重振旅游业、特别是珠峰产业也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尼泊尔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旅游业在地震发生后已遭到严重冲击,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将令尼泊尔本已艰难的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根据美国咨询公司HIS的数据显示,尼泊尔灾后重建成本将“轻而易举地超过”50亿美元。尽管国际社会将继续向尼泊尔提供援助,但与高昂的重建成本相比,援助资金无法弥补巨大的缺口。未来,尼泊尔还将面临漫长的经济重建期。
每年3月到6月,是珠穆朗玛峰的登山期,来自全球各地的登山高手涌向尼泊尔境内的登山大本营,试图完成登顶壮举。而登山探险作为尼泊尔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成该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登顶珠峰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上,有尼泊尔政府、西方登山探险公司、尼泊尔经纪人和当地代理人、保险公司以及夏尔巴族向导的身影。
尼泊尔旅游部在首都加德满都设立了一个办事点,想登顶珠峰的登山客需要到这个办事点三楼的办公室交上10000美元就可以申请到一张登山许可证。凭着这张许可证,任何有勇气和金钱的人都可以尝试挑战珠峰,而且尼泊尔政府并不限制登山人数。数据显示,2013年登记攀登珠峰的登山客总共向当地政府缴纳了大约330万美元。
形形色色的登山探险公司向爱好者推销珠峰探险项目,从中收取上万美元的费用。为了迎合特殊需求,有些公司还推出了豪华登山服务。有报道称,西方登山探险公司会向登山客收取5万美元,再将合同转包给尼泊尔当地代理商,完成机场接送、登山许可证办理、行李搬运、工具配备等地接工作。当地夏尔巴族向导处于链条最末端,但这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登山者还会在尼泊尔其他地区进行旅游消费,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虽然身处产业链末端,但一个当地高山向导每天的收费在300元至500元人民币之间,再加上几千元的固定工资,他们就能跃入中高收入阶层。尼泊尔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而夏尔巴导游的薪酬是前者的八倍。此外,还有专业运输登山器材的搬运工。这些擅长登山的夏尔巴人为外国登山者提供搬运器材、架设营地、固定绳索以及其他向导工作,在雪山之巅完成了一笔又一笔用生命和辛劳达成的交易。
突如其来的地震将考验珠峰产业链。尼泊尔旅游局官员曾表示,今年珠峰登山人数有望创下历史纪录,尼泊尔将迎来珠峰南线最拥挤的登山季,不过刚刚发生的 8.1级强震造成珠穆朗玛峰南坡(尼泊尔境内)发生雪崩,登山者大本营被严重破坏,遇难者中还有一位谷歌高管。考虑到近期珠峰南坡天气状况,今年登山时间本来应该从5月中旬开始,雪崩不但有可能导致打算上山的登山客临时退缩,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次地震引起的雪崩只是珠峰自然灾害中的一次,频繁发生的灾难和死亡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担心:虽然科技高度发达,已让人类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珠峰天气的变化,但是能否登顶,依然要看运气。此外,以往人类在珠峰留下的垃圾和排泄物已成为一大污染问题,甚至还会传播疾病。今后如何清理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