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制约华侨农场发展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林方略呼吁,妥善解决华侨农场改制遗留问题,推动华侨农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场的自我造血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起,为安置好回国定居的华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江西、吉林等七省区共建立84个华侨农场,集中安置归国华侨约24万人。
林方略说,当前,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较慢,一些与改革相伴的体制性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海南,除澄迈华侨农场被设立为大丰镇外,其余华侨农场均采用过渡模式进行改制,即挂两块牌子、设立管理委员会和华侨经济区,管委会仍然是“政企合一”。
林方略说,从产业结构上看,一些华侨农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农场收入不稳定,农场发展后劲不足。
“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对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快推进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进度,推动农场体制尽快融入地方。”林方略说,可通过单独设立或并入周边乡镇的方式加快“体制融入地方”,通过产权改革,推进华侨农场公司化、集团化制度建设,推进经营体制改革。
林方略同时认为,应坚持中央支持与地方主导并行,在地方主导推进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强化顶层设计,从政策、资金、产业发展等多层面支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华侨农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华侨农场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