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工作内容这件事上说,记者和艺人其实是差不多的:生产内容,供观众消遣。我作为一个跑“泛民生”口的记者,尤其如此,每每有消息放出,总得将其细细品读再大卸八块,分别加工包装成读者想看的模样。
可迎合读者口味这件事,做多久都算不得“熟练工种”,工资、养老、医保、就业……2014年制度变革剧烈又密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对改革的预期和反应大相径庭。这不仅让政策制定者进退维谷,也容易让跑口记者陷入两难的境地。
传播效果好的稿件,被认为是“好稿”。但在网络传播如此发达的现下,评论途径的通畅把记者从新闻的幕后推到了前台,甚至可能成为读者表达意见甚至发泄愤怒的对象。我闲来无事时会去微博搜索自己稿件的读者反应,在医保缺口的报道上,我接到过基层医保机构工作人员的匿名评论,说稿子对改革和工作进步毫无益处,角度狭隘。在养老金的稿件上,我看到过留言称“不同制度间比较无聊至极”、
“人本不平等,为何待遇非要一致?记者从火星来的吗?”
当然,数量最多的评论来自那些可能并没有阅读过稿子正文的人。一篇留言数百的稿件,其中对问题有思考有探究的往往不足十中之一,评论焦点只在骂政府骂腐败骂制度,暴戾之气弥漫,真令人不寒而栗。
细想下来,类似的反应其实并不意外。大环境下,公众缺乏耐心去理解变革,从没有能力辨别真相到转而放弃信仰真相,无视真相,压根儿不关心真相,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习惯了这样的声音后,评论内容于我已无所谓。众口难调,读者意见向左实是寻常,再被那些众说纷纭的意见左右更不值得。且无论风向如何变化,身为记者,还是应尽力做那个头脑清醒,不以现实为理由而出让智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