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4-08-12   作者:记者 皮曙初 徐海波 陈俊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乡镇也建产业园 2.无序发展恐步光伏后尘 3.理性投资促进应用是关键 4.3D领头羊遭遇“滑铁卢”

  3D打印这项被认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型制造新技术近年来红透大江南北,成为各地纷纷抢摊的新经济增长点,一些地方还争相上马3D打印工业区、产业园,甚至一些乡镇也要建3D打印产业园区,大有跑马圈地之势。专家指出,一哄而上只会带来“虚火上升”,如不能及时规范、引导,恐重演光伏产业的泡沫悲剧。

  一哄而上 乡镇也建产业园

  3D打印产业近年来在全国遍地开花,大有“一哄而上”“跑马圈地”之势。“全国到处都搞3D打印工业区、产业园,甚至有些乡镇也要建3D打印产业园区,这就热得过了头了。”
  3D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浇铸、切削、组装等“等材”“减材”加工模式,它无需原胚和模具,把材料一层一层摞上去,生产产品的机器就像打印机一样,用叠加、层叠的办法制成产品,大大降低了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被认为是制造领域的革命性发明。由于优势明显,3D打印技术正日益受到各国重视,3D打印产业也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3D打印技术,目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已经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研发出光固化、金属熔敷、生物制造、陶瓷成形、激光烧结、金属烧结、生物制造等类型的增材制造装备和材料。
  随着各地政府日益重视以及企业和资本加大投入,3D打印产业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政府追捧热点,多个城市开始兴建3D打印产业园,并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今年3月下旬,全国首个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南京;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在未来科技城规划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产业园;湖北省相关产业规划也在抓紧制订;此外,珠海、青岛、成都、渭南等地也正在筹建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3D技术产业园区等。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鑫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全国至少有数十个地方与他们联系,希望到当地去建中心、设园区,大有“一哄而上”之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史玉升教授也表示:“全国到处都搞3D打印工业区、产业园,甚至有些乡镇也要建3D打印产业园区,这就热得过了头了。”

  无序发展恐步光伏后尘

  3D打印技术现在还处在“婴儿期”,技术成熟度、生产适应性、应用普及性都还需要攻关和提升。各地政府却相互攀比、分散发展,甚至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无法使3D打印产业形成聚力发展态势,长此以往,有可能重蹈光伏产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覆辙。
  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3D打印创造了一种周期短、成本低、省材料、无需锻造、无需模具的全新生产工艺,但它不是颠覆性技术,很难替代传统的铸造、液压等技术,不可能取代大规模制造,而应该作为传统产业的补充和优化。
  史玉升告诉记者,传统的制造技术分为等材制造和减材制造技术,等材制造如铸造技术已有数千年历史,减材制造如金属切割艺术,也有数百年历史,而作为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仅25年历史,还处在“婴儿期”,技术成熟度、生产适应性、应用普及性都还需要攻关和提升。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险室主任林峰教授也认为,目前3D打印的商业化仍在起步阶段,尚不明朗。就商业打印来说,在建筑设计行业已有一些应用,但大规模的应用,在国外的发展也是有限的。
  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增材制造增长率虽然达到28.6%,但是直接产值也仅为22.04亿美元,还是一个规模很小的产业。在我国,3D打印设备制造起步虽然并不晚,但是在物品的打印精度、设备的可靠性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设备的部分关键器件仍然依赖进口。记者在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试验室里所看到的3D打印样品,总体上说都具有相对粗糙、光洁度不高、精度不高等特点,层层堆积的“台阶效应”较为明显。专家认为,这些都是技术上需要继续攻关和突破的难点。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涤尘教授认为,3D打印应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目前一哄而上的态势与技术发展的进程不相匹配。他说:“仅就人才而言,目前真正3D打印技术人才,全国也就七八个团队、四五十人,全国各地纷纷发展产业园,人才严重不足。”
  此外,3D打印还面临材料和软件开发瓶颈。目前,国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种,而我国国产材料仅有几十种,大多数材料还依赖进口,价格相对高昂。李涤尘说,3D打印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制造,涉及光、电、材料、自动控制、数据、软件等领域,但国内关键技术、原料、软件都依赖国外。如果不重视技术创新,盲目跟风,将会长期受制于人。
  专家表示,对比当年光伏产业发展的种种现象,值得深思。高纯度硅料和高电池转化效率一度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痛点”。在3D打印产业链中,关键技术、材料、软件的制约有待突破,而各地政府相互攀比、分散发展,甚至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无法使3D打印产业形成聚力发展的态势,长此以往,3D打印产业有可能重蹈光伏产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覆辙。

  理性投资促进应用是关键

  目前国内3D打印产业规模很小,发展却有点过热。如果企业和资本大量涌入,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效益。“希望理性投资,切实提升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而不是盲目跟风,炒作圈钱。”
  专家认为,3D打印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都在抢占新兴制造业战略制高点。但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的发展纲要或规划尚未出台,3D打印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尚未建立起来,市场成熟度不够,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李涤尘认为,新的技术带来社会变化、产业革命,需要提前布局,对3D打印所带来的技术变革,一方面要客观认识其发展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即要么不引起重视,要么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当前,关键是要突破和掌握3D打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实现3D打印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防止和避免沦为产业链低端,成为廉价劳动和加工制造基地。专家建议成立专项,对3D打印技术和材料进行集中攻关。他们认为,目前北京、西安、武汉等已经形成有实力的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应该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合理布局加大扶持,而不能再走上“撒糊淑面”的老路,在全国到处“点火冒烟”。
  林峰认为,目前国内3D打印产业规模很小,但发展却有点过热,如果企业和资本大量涌入,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效益。扩大市场和应用才是各地应该做的,从应用的角度促进发展是比较好的思路,而不是一哄而上地生产设备。
  他说:“我们希望理性投资,切实提升3D打印的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弥补中国3D打印产业的短板和软肋。比如材料研发、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等,而不是盲目跟风,炒作圈钱。”政府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对3D打印的基础研究和开发阶段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引导大家使用3D打印,扩大应用范围。
  专家指出,中国的3D打印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容量较小,应该在支持技术开发的同时,扶植3D打印的市场开拓,包括3D打印的应用、服务、教育培训等。只有市场应用进一步拓宽,3D打印产业才会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3D领头羊遭遇“滑铁卢” 无名民企探出市场新路

  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并成立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早的3D打印企业。如今,这家先知先觉的企业,却未能抓住3D打印热潮做强做大,且面临被一家刚刚注册登记的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的尴尬。
  记者查询得知,华科三维成立日期为2014年1月10日,工商登记核准日期为2014年5月13日。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却高调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老高新技术企业,底气何在?
  华中科技大学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迅速实现3D打印技术产业化,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已于年初决定,联合旗下华中数控等多家上市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并计划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收购或置换原滨湖公司的股权。
  公告显示,华科三维注册资本拟定为6000万元,其中,产业集团以3D技术相关知识产权作价600万元,占华科三维10%的股权;华中数控和武汉华工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出资400万元,各占股6.67%;其他公司合计出资3400万元,占股56.67%;史玉升专利作价出资12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0%。
  面对3D打印产业热潮,滨湖机电的发展却明显迟滞。据统计,2013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0亿元,是2010年的10倍。而滨湖机电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比2010年增加400万元。
  据一位参与滨湖机电组建和运营的小股东表示,滨湖机电“原地踏步”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内部治理结构的混乱。公司一直亏损,甚至没有分过一次红利。
  不仅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经营不温不火,就连企业核心高管都是模棱两可。华中数控出具的相关公告显示,武汉3D打印的学科带头人史玉升代表团队专利作价出资1200万元,占华科三维注册资本的20%,是公司第二大股东。而这一股份是由史玉升个人为其团队核心成员代持的。
  两年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滨湖机电签订意向书,计划在未来城初步划定150亩土地,建设3D打印产业园。项目建成后,主要产品包括金属零件3D打印产品、桌面型喷头打印产品、全印制电子打印产品等,预计到2018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亿元。
  据悉,当时双方协议价格为每亩10万元,相当于同等地段价格的1/3,可谓十分低廉。然而,协议书两年有效期已过,滨湖机电仍未凑齐1500万元的购地款。“股东没人愿意凑钱,都指望公司拿钱,而公司年年亏损根本拿不出一分钱,就连做项目规划书的10多万元,至今都没有凑齐。”上述股东告诉记者。
  耐人寻味的是,华科三维与滨湖机电属同业竞争关系,滨湖机电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而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无形资产。采访中,多位熟悉滨湖机电的人员表示疑惑,“为何不直接以滨湖机电来融资,而要成立一个新公司融资后,再收购滨湖机电?”一些企业管理人士指出,主要目的就是要收回原自然人股东的股份及其管理权,由指定的新人员来运作管理公司。
  引人注意的是,在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公布了华科三维的融资方案及产业计划后,其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华工科技及华中数控,迅速成为股市“焦点”,其股价曾一度高涨。
  与滨湖机电不一样,武汉本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激光企业却寻找跨界3D打印行业,而且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已风风火火。
  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民营企业是武汉金运激光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原主营业务是激光在服装行业的应用。2013年,公司决定进军3D打印行业,这一年正是3D打印概念最火的时候。但是国内从事3D打印的企业还多停留在靠售卖打印设备的阶段,没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金运激光董事长梁伟说,3D打印产业与公司的主营业务激光产业有很好的契合点。这两个产业都属于数字化应用产业。3D技术中很多借鉴融合了激光技术,比如激光熔融技术等。
  梁伟说,公司专门组织到美国的3D systems和Stratasys 3D公司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商业模式。发现国外主要走线上设计、线下产品售卖的模式,而国内企业只卖设备,因此开始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其实,早在2002年,就有人向梁伟推荐过3D打印技术,他还和滨湖机电进行过多次接触。当记者问及,如果10年前,他就进军3D打印行业,现在会不会已经是该行业的垄断者?“说不定我早已破产,亏得身无分文。”梁伟笑着说,3D打印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依然没有形成足够的产业规模,和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当时行业的普遍思路是,重视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价格的工业级设备的技术研发,注重特种设备领域的市场应用。而这一领域的需求量难有爆发性增长,缺乏足够的用户量,不能形成市场氛围。
  如何让3D打印凸显商业价值,让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梁伟认为,必须抛弃工业品的运作思路,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
  2013年9月,建立“金运激光3D打印云工厂计划”,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经营思路,由消费者将激光加工及3D打印数据上传到云,或者将好的创意提交给云平台设计师完成模型数据设计,再由云端工厂集中生产制作完成,通过物流系统交付消费者。梁伟说,公司的思路是采取逆向发展,先开发应用端,再展开核心设备和材料研发。
  2013年10月,金运激光出资1500万收购武汉3D记梦馆的部分股权,目前已经在全国开了30多家分店。但是仅仅依靠照相打印仍属于“第三代店模式”,公司接下来将打造“第四代店模式”,即旗舰店模式,运用“个人消费+移动互联”的思维,让人机互动起来,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瞬光”技术就是第四代店的核心技术。以前,捕捉人像需要激光扫描仪花费三分钟时间扫描数据,现在只要0.05秒就可捕捉人像数据。比如,设计儿童、情侣专区,捕捉他们的瞬时表情,然后给他们提供打印玩偶的服务。
  此外,3D打印服务还可以扩展到教学、健康、动漫、摄影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所以公司要先开拓市场,构筑产业生态圈。以自己掌握的三维数据采集、加工、修复技术,3D的打印工艺技术为核心,向上下游扩展运营。
  梁伟说,近年来世界3D产业突飞猛进,各地都有大型企业涉足,很有可能在两年内完成洗牌,如果哪一家公司未能跟上趟,很有可能被甩出第一梯队,甚至如诺基亚、柯达一样突然死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