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2014-06-06]
2014-06-06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电力大篷车”走进乡村文化大礼堂
    “各位观众,听完了余杭区供电公司电力职工为大家演唱的歌曲后,我们进入有奖知识问答环节,请问,浙江省电力公司微信账号是多少?”余杭电视台主持人在台上问到,在座的村民们拿起余杭区供电公司分发的“浙江省电力公司微信平台”宣传单仔细查看寻找答案竞答。近日,在余杭区山沟沟文化大礼堂里,两三百名村民聚集在一起,观看由区委宣传部、区广播电视台、鸬鸟镇人民政府、余杭区供电公司在山沟沟村文化礼堂共同举办的“余杭广电艺术团成立暨走进文化大礼堂”演出活动。
    建设文化礼堂打造农村“精神家园”
    据悉,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精神,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文化地标、精神家园”,通过全区上下努力,2013年,余杭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村文化礼堂有30个,2014年预计建设并投入使用31个。余杭区山沟沟村文化礼堂于2013年11月建成,被杭州市委宣传部推荐为省级三家重点农村文化礼堂之一。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各地区交流文化、开展各种公共活动、传播文化的最好平台,更是各单位下基层为农村人民送服务的有效载体。
    “电力大篷车”融入乡村文化礼堂
    2014年,为继续深化和丰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余杭区开展“送服务进农村文化大礼堂活动”。为提升供电服务,践行社会职责,我公司携手余杭区广播电视台共同开展“送服务进农村文化大礼堂系列活动”,活动首站设在了山沟沟文化礼堂。5月27日,公司首次将电力服务融入“文化礼堂”建设,以“电力大篷车”走进乡村“文化大礼堂”为主题,以“大篷车”为载体,开展“送安全”、“送知识”、“送欢乐”等服务活动,将电力服务送进农村文化礼堂,送进农村基层,拉近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送安全:用电检查“及时雨”
    “师傅,帮我们看一下食堂的线路吧,前段时间老是跳闸……”,瓶窑供电所线路工对山沟沟文化礼堂、食堂、住宿楼等开展用电检查,确保当天的文艺晚会顺利进行。“你们来的真是及时啊,今年为了建设文化礼堂,增添了许多电器设备,用电需求高了,老潘啊,估计夏季空调就跳不起来了,帮我们想想办法……”,山沟沟文化礼堂负责人向上门提供用电服务的潘华明师傅“救援”。潘师傅对整个文化礼堂的用电需求进行了估算,并为其提出了解决办法。
    送知识:普及电力知识抓“时机”
    在文化礼堂门口,“电力大篷车”播放着由公司自拍的微电影《每天》和电力安全动漫,电力知识展板一路通往文化礼堂,电力职工忙着分发省电力公司微信平台宣传资料,并告知村民仔细阅读手中的宣传资料及路边的电力展板,在晚会的知识问答环节就能拿奖,该举措吸引了众多村民们驻足停留观看大篷车和展板,还争先恐后的领取宣传单,仔细翻阅掌握电力常识。
    送欢乐:文艺节目显“特色”
    在晚会现场,观众们首先观看了供电部门自拍自演的微电影《每天》,电力职工还演唱了微电主题歌“我相信”,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众多村民还称赞说:“没想到电力职工这样多才多艺,歌唱得好,电影也演得好……”。在接下来的知识问答环节,当主持人问到电力知识抢答时,更是引起了全场观众的争相竞答,将晚会推向了高潮。
    据悉,我公司将以区开展“送服务进农村文化大礼堂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电力大篷车”走进乡村“文化大礼堂”活动,继续深入该区各个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服务。公司将结合每个时期的用电情况,公司重点工作内容等,以提升供电服务为目标,将电力服务送入农村,送到基层,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务。  (陈伊)

    让创新成为习惯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走进德州公司陶振山劳模创新工作室,正面墙上几个字特别显眼。变电检修室二次检修班班长、创新工作室的主人陶振山说,这是工作室的创新格言。4年来,工作室就是靠这句格言,在创新的立项、管理、培训方面,走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工作室自2010年成立以来,先后已有40多项成果获省公司及以上创新成果奖,10多项成果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3月5日,该工作室被山东省总工会命名为首批省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成果创新解工作难题
    德州公司110千伏王凤楼变电站顺利投产,一次性送电成功。“多亏了陶班长拿来的电缆沟‘神器’——电缆涵洞穿越器,要不很难顺利完成任务。”工程现场负责人纪连玉说,该站是春灌供电的主站,按要求需要一周完成电缆铺设任务,可偏偏赶上该站涵洞和辅沟较多,别说一周就是半个月也很难完成。得知老陶的工作室发明了电缆涵洞穿越器,就借来用了用,没想到效果非常的好,原定一周的电缆铺设任务,两天就全部完工了。
    “我们创新发明的动力就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陶振山介绍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对问题的积累,将实际问题作为我们创新的课题,利用工作现场实际检验创新成果的效果。仅电缆涵洞穿越器就开展了现场测试20余次,改进方案7次,使电缆铺设速度提升了10倍以上。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已涵盖继电保护、变电检修、电气试验、调控等多个专业领域,专利成果获得国家级荣誉2个,省部级荣誉14个,地市级荣誉7个。
    流程创新使成效提速
   
“随着新员工学历的不断提高,如何充分发挥新员工的聪明才智,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工作室负责人陶振山说。
    在创新研发中,该工作室采取流程化管理的方式,工作室成员每次创新都会将“当天工作目标”“解决问题”“下阶段工作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等问题形成文字资料,记录在创新研发目录中,有效解决了检修计划多、工作室成员无法集中研发、成果无法接续的问题,形成了“不同组人,同一个思路”的效果,集思广益,加速了成果的研发。
    创新工作室还积极引导青年员工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解决创新中的难题。用工作实际经验解决创新难题和用创新解决实际难题形成了创新的闭环管理,互为依靠又互相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仅2013年,创新工作室就确定创新项目29项,其中科技项目2项,技术革新8项、管理创新8项、Q C活动6项、青年创新项目5项。
    培训创新促人才成长
    走进二次检修班,工作负责人李帅正在利用午休实践进行《中置柜整流桥改进》项目的研发,这个刚入职两年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二次检修班的骨干,也是创新能手,由他负责的创新项目就有6项,去年研发的《二次线自动拉直装置》还荣获了省公司Q C项目的二等奖。
    为有效提高人员成才速度,该工作室采取培训管理分层级和三段目标法导师带徒模式。培训管理分层级即为将学员分为新到岗人员、一般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人员和骨干人员四个层次,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开展业务理论为主、现场培训为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方案。三段目标法导师带徒模式即为将培养过程分为学习过程分时段、工作现场分类型、培养目标分阶段三种方式,采用重现场、重实践的方法,从基本工作开始,以现场工作为主,开展针对性培训,加速学员成长成才速度。通过这些模式,使一名到岗员工到骨干人员的成长速度从四年缩短至两年半左右。
    在创新过程中,工作室还将班组管理融入其中,采取了全员参与的班组管理,并实行一主一辅梯队管理办法。将班组管理细化成很多子项,让班组成员分别管理,并在子项管理中设置一主一辅两个负责人,避免了因人员流动,班组管理无法正常接续问题。
    一系列创新模式,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激情。工作室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集团公司第一批精细化管理标杆班组”、“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先进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  (代兆民 王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行业资讯[2014-06-06] 2014-06-06
· 行业资讯[2014-06-06] 2014-06-06
· 行业资讯[2014-05-30] 2014-05-30
· 行业资讯[2014-05-30] 2014-05-30
· 行业资讯[2014-05-30] 2014-05-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