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海寺 |
近年来,海兴先后出土了许多文物,如楚关印、陶将军盔、陶拍子、大型瓮棺葬、沉船、陶瓷等等,这些文物与煮盐、徐福东渡、齐长城都有密切联系,与文献互为佐证可证明千童出海训练、盐业、制陶、设置军事防御地等,都是在海兴这片土地上。说明这里曾是区域性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常繁华,直接驳斥了沧州是偏远荒蛮之地的谬论。还有小山汉墓以及古战道、地上文物遗址也都说明此地为军事要冲,曾经为诸侯封地以镇守的所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更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隽永的传统文化丰碑。据史料记载,山上原有望海寺、玉皇庙、药王庙、龙王庙、七龙品仙人桥、八角琉璃宝塔、白衣奶奶庙、青龙寺等古建筑。时过境迁,这些古迹虽已荡然无存,但却留有遗址。
上世纪40年代由龙王庙拆下的木刻楹联一副尚存民间,为清著名学者、书画家何绍基所书,曰:“春来天上原无色,雨到人间方有声。”小山大遗址本身就是一典型的古墓葬群。四面山坡古墓遍布,尤以战国及汉墓葬为多。经考察,已发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大量古遗存,先后出土了众多的陶器、瓷器、铜镜、铜剑、钱币等文物。小山不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小山霁雪、东海听涛等早已列入古胜景。唐太宗东征高丽过小山,为景所动,留下了清丽的《小山赋》和《咏小山》如画佳作。
杨埕水库是海兴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近年海兴文物工作者考察发现,库区有两条大的古贝壳堤,十余处古村落遗址,一处古城遗址。经考,古城东部东西向的一段城墙遗址当为战国齐长城,正合了唐刘长卿“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诗意。此处古城即古无棣邑,城址中出土的战国“楚关”铜印又为齐长城遗址的确定提供了有力佐证。通过对从遗址群采集到的陶器残片、金属器残片、玉器石器残件、蚌残骸、古贝壳残骸标本进行分析鉴定,较早的为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而更多的则是秦汉至明代的遗物。
1998在贝壳堤上一处秦遗址中,发现了百余具瓮棺及盖弓帽等文物。从墓葬群中出土的尸骨判断,墓主都是十三四岁的童男女。加之文献考证,即可准确定位,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丱兮城”遗址正在此处。海兴是古代“大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童文化的重心应在海兴。
南有醴泉寺,北有楞严寺。楞严寺为古代渤海岸边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其遗址位于香坊乡西部,明代官员孙重光《海丰楞严寺》诗曰:“寂寂孤村外,禅林映碧渠;高粱留晚照,颓岸下寒鱼。寺古唐文在,台芜宋草余;尘缘脱未得,日月几盈虚。”
“沧州的狮子,海丰的塔,高湾街上的铁菩萨”,在坊间,海兴县千年铁佛可与铁狮子齐名。相传,海兴的铁佛是在打造沧州铁狮子结束时,还剩余了一大堆铁,就铸造了一尊铁佛,后来安放在高湾镇东南村,比东光的铁佛辈分大。2013年,历经近3个月的时间,铁佛出土。
海兴古迹众多,难以赘述,但域内几株古树却不能不提。苏基镇马厂村,有一苍劲雄伟的唐槐(千余岁以上,最晚为唐代所植);高湾镇程村刁家花园遗址上的三株汉柏(两千岁以上,不晚于汉)。三古柏树围数米,高约二十米。历经沧桑,古貌新荣,凌风傲立,相依相伴,实为难得;香坊乡北王村外,更有一株鲜为人知的榆木桠,树龄估计也在两千年左右。这种树生长缓慢,是一种北方极其罕见的树种,留存至今,可谓难得的活标本……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徐殿龙组稿,由海兴县委宣传部周金良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