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的舆论战愈演愈烈。有观点直指余额宝抬高社会融资成本,冲击实体经济。余额宝用户则认为,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收益率较高让百姓得了实惠,降低了百姓理财门槛和成本。
网民认为,正是由于现有的银行利率体系和货币市场定价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市场资金需求才催生了余额宝,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提高收益率是结果不是原因,而余额宝的诞生也将有效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此,应切实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余额宝引发舆论战
余额宝一经问世,就因其较高的收益率引发市场关注和争议。“余额宝们”是否会推高市场资金利率、是否会冲击实体经济等,都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网民“钮文新”指出,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一方面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严重干扰利率市场和银行流动性,变相拉高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主张“取缔余额宝”。
网民“向松祚”也指出,“绝对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更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理财给整体金融带来的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回报率推得那么高,银行为应对竞争也不得不提高利率,你追我赶,水涨船高,最终高利率要转嫁到实体经济上。”
持相反观点的亦大有人在。“凭什么对银行造成了冲击就应该禁止?电脑打字对传统铅字打印造成了冲击,是不是要禁止电脑?冰箱对冰块制冷造成了冲击,是不是要禁止冰箱?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限制竞争为底线。”网民“谢作诗”说。
网民“郭田勇”认为,余额宝的收益与市场利率不是因果关系,说余额宝推高市场利率从而转嫁到贷款利率上是偏颇的。银行融资成本升高不能怪余额宝。“可能利率本来就应该这么高,只不过现在是在利率管制、没有放开的情况下,所以利率才那么低,如果充分市场化,老百姓本来就应该得到更高的利率。”
市场选择的结果
不少网民认为,正是由于现有的银行利率体系和货币市场定价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市场需求,才给“余额宝们”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而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余额宝们”赚取的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时间利差。
网民“话语浓”表示,理财产品提高收益率是结果不是原因,想靠“取缔余额宝”来降低贷款利率无异于扬汤止沸。即便没有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银行也会在贷款需求的推动下想尽办法高息揽储。而余额宝们提供了低成本聚集零散资金的渠道,让中低收入者也可以享受到这场理财盛宴。
网民“马光远”指出,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余额宝发现了利率管制下大客户协议存款利率高于普通利率的事实,因而通过集合大家的资金,获得了和银行进行议价的权利,从而蚕食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很显然,如果利率是市场化的,根本不会产生余额宝这样的金融创新,更不会出现7%以上的回报收益。
网民“林采宜”则表示,“余额宝”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和用户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一种秩序。余额宝遥遥领先的4000亿元规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垄断操纵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加快
网民“陈季冰”说,“余额宝们”或许的确对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构成了明显挑战,一段时间以来的数据也显示了这种“存款搬家”现象。但这不正说明了长期受到政府行政垄断保护的银行业是多么急切地需要通过竞争以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吗?金融市场缺的就是余额宝这样的“鲶鱼”。
网民“马光远”进一步指出,互联网金融这种“门口的野蛮人”的介入,将打破中国金融的垄断,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余额宝们”在金融垄断极其森严的领域,硬生生划开了一个口子,迫使传统银行业转型,倒逼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而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