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既要看市场主体数量多少、规模大小,更要看市场主体的生存周期、发展质量、结构优劣。如何科学把握企业生存时间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与干预,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深入研究、主动实践的重要课题。邢台市工商局根据2003年以来全市4万多家新设企业、注吊销企业生存时间等数据分析,提出了帮助企业平稳渡过“危险瓶颈周期”的对策建议。
主动提前介入,加强政策引导
企业发展涉及工商、税务、工信、商务、发改委等众多部门。邢台市工商局局长张群表示,“对处于生存‘危险瓶颈期’的企业,各级各部门应立足本职、提前介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引导,切实提高市场主体存活率。”
工商部门可依托经济户口数据库,将成立时间在第3-7年间的企业列为重点关注企业,实地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态,摸清、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发展需求,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意见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扶持政策、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有效支持。
张群认为,其他相关部门应在加强政策扶持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危险瓶颈期”企业的指导,激发企业自身活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进行调整,实现企业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的同步提升。对于经营困难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应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延伸服务领域,拓展职能优势
实施品牌拉动。引导“危险瓶颈期”企业通过注册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发展势头好、后劲足的企业及时列入培育计划,发挥品牌效应的强势引领作用,实现培育一个商标、建设一个品牌、激活一个企业的品牌兴企、强企效应。
实施融资推动。引导“危险瓶颈期”的企业(公司)办理股权质押、债权转股权登记,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把“死股权”变成“活资本”,缓解资金压力。引导拥有商标的企业将评估后的商标办理质押登记,质押给金融单位进行融资,切实发挥注册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解决融资难问题。
实施服务促动。邢台市在全省先行先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全市市场主体增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让全民创业不再有“门槛”。据邢台市工商局数据显示,2012年工商登记受理量比上年增长41%以上,新增市场主体3.3万个,同比增长21%,居全省第一。邢台市工商局负责人认为,应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强化相关职能服务,在提高出生率的同时,帮助企业挺过“危险期”、渡过“瓶颈期”。
加强分类指导,实施重点帮扶
邢台市工商局相关人士认为,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根据不同特点制定分类帮扶措施。
对低出生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环保节能、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既要大力宣传国家和邢台市的鼓励政策,催生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出生率;又要发挥职能优势,推动邢台市新兴行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将企业死亡率降到最低。重点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
对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的小微企业,着重在提高其存活率上下功夫,在处于“危险瓶颈期”的企业中选择一批有潜力的成长型小微企业,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促使其转型成为较大的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实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经营。
对于流动性比较内资企业的“三年之痛”和“七年之痒”强、死亡率也比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应主动发挥导向作用,使经营不善的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净化市场环境。
“吊而不销”隐患多 应强化注销责任维护良好秩序
据邢台市工商局统计,全市内资企业年初存续30358户,全年注吊销2106户,其中吊销1351户,注销755户,吊销占注吊销总量的64.2%,企业主动注销退出市场的仅占35.8%。
邢台市工商局企业监管科科长祁丽认为,吊销是企业退出市场的主要途径,企业不参与年检被吊销是退出主因。由于大部分被吊销企业法定代表人不了解吊销是一种严厉的行政处罚,法定代表人进入全国联网的黑名单数据库后,不能申请办理工商登记,经营的其它企业也不能正常办理工商手续,对其本人诚信评价更会造成负面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的近三年时间里,邢台市内资企业因不参加年检被吊销3941户,先后有462户被吊销企业法定代表人由于影响到企业经营被迫到邢台市工商局办理了解除法定代表人限制锁定。这种“吊而不销”问题和现象,不仅扰乱市场退出秩序,对保护债权人权益留下诸多隐患,也浪费了企业大量精力和时间。
因此,在对进入发展“危险瓶颈期”企业重点帮扶的同时,也应重点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在确实无法继续经营时应强化履行注销责任,引导企业依法办理注销登记,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让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主体主动退出市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促进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稿件:
内资企业的“三年之痛”和“七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