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进村已经十多天时间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以下简称鄂温克旗)受灾最严重的伊敏河镇不少地方仍然汪洋一片,不断有水向沿河的苏木乡镇蔓延。 伊敏河镇小屯区居民张守成每天都会爬上火车道,因为站在那里能远眺自家被水淹的房屋。 “能不能给我个橡皮艇,让我进去看看家被淹成什么样了,我那300多头猪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谁能帮帮我,让我看一眼就行。”张守成不停地央求着救援人员。 张守成曾是小区里人人羡慕的富裕户,然而一场大水,让张守成的“小康梦”破碎了。 “我正在市场卖猪肉,听见有人喊家那边来水了,什么都顾不上就往回跑。”一场大水汹涌而至,张守成跟着人群跑回家里,把媳妇和孩子送到相对安全的高地,等到他再想回去转移猪群的时候,水已经没到他的胸口了。 “自打1998年以来就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当时,媳妇和孩子在家里吓得不知该往哪里去,水已经没到小腿了,等到我趟着水把他们娘俩送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张守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有些后怕。 与张守成一样,67岁的杨玉花也是每天都要来看看,虽然那间她住了20多年的房子已经被水冲塌。“政府给我们安置了住所,但是家没了,什么也没了。” 家园不复存在,居民们更多的是心疼和无奈,即使那些天外面阴雨不断,人们仍然徘徊在被淹的房屋边不愿离去。 洪灾发生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两级党委政府迅速调动水利、武警、公安等部门开展救援。 伊敏河镇沿河两侧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鄂温克旗公安民警第一时间帮助居民撤离现场。 当时,河水水深瞬间急速达到一米多且继续呈上涨趋势。群众被突如其来的汹涌河水惊呆了,孩子的哭声、妇女的惊吓声混作一团。危急关头,救援人员往返10余次,连续奋战5个小时,让妇女儿童、老人先行撤离,再由民警与年轻力壮的男子共同将牲畜驱赶至安全地带。 9日中午12时许,伊敏河镇第一学校东侧有一位已经身处安全地段的老人偷偷回家中取物品被困,处境十分危险。几位公安民警一边在岸边大声喊叫稳住被困老人情绪,一边用绳索拴在自己身上趟水营救,历时2个多小时,终于将老人成功救出。 据不完全统计,灾情发生后,鄂温克旗投入救援人员近13000人次,解救被洪水围困人员32人,对主要受灾地区进行卫生防疫消杀31次。 从8日上午开始,鄂温克旗政府设立了登记处,为受灾群众做财产损失登记。 赵冬梅被临时抽调到登记处,仅8日一天,她就接待了200多人。顾不上吃饭上厕所的她悉心为受灾居民登记。“老乡们损失很重,他们把家里一扇门窗、一条狗、几只鸡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也尽量详细地为他们登记损失。” 伊敏河镇第一学校是受灾群众最多的一个安置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这里看到安置点的棉被、食物等救灾物资比较充足,受灾群众互相诉说着谁家损失多少。 65岁的徐树珍带着外孙和儿子住在这里。她说:“每天中午和晚上可以去学校的食堂吃饭,两个炖菜和馒头,管够管饱,挺好。” 在华能伊敏电厂的草坪上,记者遇到了闫丽娟一家。洪水虽然淹没了房屋和15亩地,却没有把他们家的牛冲走。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5月11日,她家的46头牛被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目前在这里放养。为了放牛,一家人就近搭起了帐篷。 记者看到,4平方米大的救援帐篷中,只有一张借来的铁床,上面堆着临时买的被褥,两捆饲草当桌子,上面放着干粮和咸菜,帐篷里明显有一股发霉的味道。闫丽娟告诉记者,由于接连遇到阴雨天气,外面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到了晚上更是阴冷潮湿。 “受灾的居民可以到安置点吃饭,但是离我们放牛的地方又太远,来回折腾不起,只能买点干粮咸菜每天对付。家里6口人三班倒轮流值宿看着这些牛,这是我们的所有家当了。”闫丽娟说。 据了解,目前鄂温克旗已集中安置受灾群众800多人,临时安置3757人,已调拨救灾帐篷、蒙古包171个,发放棉衣、棉被1000多件套,调拨牲畜饲草料170多吨。据鄂温克旗副旗长武奇说,群众安置问题基本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