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万亩果园占到全省森林面积的13.8%,成为生态建设的有力支撑;果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果业基地县人均果业纯收益达到3000元,占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过去几年间,陕西省水果产业稳步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让荒山披上“被子”,农民手里有了“票子”。
“2011年,陕西全省果林水果面积1681.85万亩,产量1332.68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33%和60%,”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副巡视员刘玲告诉记者,如今,陕西已经成为中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预计今年水果总量还将继续增加,面积将超过1700万亩,产量超过1400万吨。
记者采访了解到,果业的发展对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果业富民”成为陕西许多果业主产县干部群众的共识。据统计,2011年,陕西全省果业仅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就达到247亿元,占到全省种植业增加值的29.3%,基地县人均纯受益3000元,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
近日,在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镇雷坪塔村,果农张莲莲告诉记者,自从种上了苹果,全家人的日子就“芝麻开门节节高”,去年70亩苹果收入26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自由,收入也稳定。”张莲莲乐呵呵地说。
目前,陕西从事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600多万,加上果品运输、营销等二三产业从业人员,800多万人的生活和果子打上了交道,越来越多果农的生活也正在因果子而改变。在陕西省宜川县,许多苹果果农在县城买了房子,婆姨就住在城里带孩子,反而是男人们留在村里务果。“留守男人”开始取代“留守妇女”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在早已因苹果而闻名的洛川县,仅果农拥有的小轿车就有1万多辆,平均每4户就有1辆。
不仅如此,果业发展也在悄然改变着陕西的生态环境,为荒山野岭披上了绿色的“围巾”。打开陕西的果业发展版图,自北向南,分布着黄河沿岸250万亩红枣产业带、渭北黄土高原930万亩苹果产业带、秦岭北麓100万亩猕猴桃产业带、秦岭南坡浅山53万亩柑橘产业带等大大小小的产业带。“果区农民增收有了绿色银行,过去干旱贫瘠、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区域现在成了陕西农村富裕的地区,可以说荒山有了‘被子’,农民有了‘票子’。”刘玲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如今,陕西1700多万亩果园占到全省森林面积的13.8%,覆盖国土面积5.5个百分点,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成为陕西生态建设的有力支撑。陕北山地苹果、陕南柑橘基本都选择丘陵地和山坡地种植,为人工造林、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