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李义平:追求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受综合因素影响,今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将从此一蹶不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经济下行是符合“自然增长率”的,未必不是好事。他认为,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创新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寻找新的引领经济增长的产业兴奋点,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

  《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下行周期已成主流看法,您认为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李义平:我认为,当前的经济下行是符合经济“自然增长率”的,也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详细]

 
 
蔡昉:最大限度延长既有比较优势  
 
  近年来,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国遇到了“未富先老”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原有优势消失了,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源泉。这源泉主要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力的流动构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部分。因此,他建议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变成市民,改变劳动供给。
  《经济参考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能保持连续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小,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您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遇到了“未富先老”新问题。那么,“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详细]
 
 
刘尚希:财政改革是政府改革切入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政府改革或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今后各项改革能否推进的关键,以财政改革来推动政府改革和社会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是最具有可行性的切入点。

  《经济参考报》:近几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下滑的现象。传统的各种红利正在慢慢消失。据此有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还有哪些新动力?
  刘尚希:首先,对于中国经济我有两个判断。[详细]

 
 
张茉楠:收入倍增要义是均衡增长  
 
  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为因果。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普遍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同时,人又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不但可以扩大消费,而且是解放和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将给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极大的动力。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做到均衡的收入增长,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方位的制度性改革。
  《经济参考报》:继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后,全国多省市也积极筹划地方版收入倍增计划。近日西部地区明确居民收入倍增普遍在2015年前后即可完成。东部地区也在快马加鞭。您如何理解“十年居民收入倍增”? [详细]
 
 
“李佐军:从两个层面实现增长动力转型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动力转型是新动力的重要来源。

  《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
  李佐军: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转型,这涉及两个层面。 [详细]

 
 
张晓晶:中国面临“改革攻坚战”  
 
  如何准确判断目前形势和发展趋势,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发展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是中国未来增长的关键。

  《经济参考报》: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晓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无法摆脱减速的命运,经验考察确乎揭示了这一“铁律”。但有时候,历史经验并不能简单外推,因为理论预测往往落后于现实发展。
  目前来看,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三大要素”,一种是基于“三大红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