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亲戚、邻居们很穷,就想带领他们找个致富的门路,于是抛弃铁饭碗和已有名气,一头扎进种植业。结果没想到,我不但带领亲戚、邻居致富,还带领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路。”四川梓潼县蜀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乙充满自豪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创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明显突破和成效。龙头企业积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宁亏自己不亏农民”的龙头企业家。
2008年初,刚开始创业的丁乙,在北川与农民签订了0.7元/斤的辣椒收购合同,然而不久,“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因道路不通,辣椒运不出去,仅0.3元/斤的辣椒都无人问津。当时公司仅有6万元钱,其中4万元还被妻子捐赠给了受灾群众。丁乙说:“群众受了灾,我不能再让他们雪上加霜,遭受损失了。”他毫不犹疑地到三台信用社贷款50万元,将种植户的辣椒以每斤高出合同0.3元的价格收购上来。由于运不出去,最后只能含泪倒掉。那一年,他亏了几百万。
2010年,丁乙与农户签订了1元/斤的辣椒收购合同,收购时他不仅按1.2元/斤收购,而且还在年终给农户按0.3元/斤返利。
创业的艰辛带来了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蜀国农业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540万元,净利润达286.6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50元。
邹平是四川三联家禽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1984年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怀揣5.3元钱,从家乡中江农村到成都谋生。10年间,她通过千辛万苦积累了一笔创业资金,并利用这笔钱开始了家禽养殖经营的创业。
为引导农户通过规模养殖走上致富路,1994年,邹平在成都最早开始推行家禽保价养殖方式。但是,1995年乌骨鸡市场价格从9元暴跌至4元,邹平毅然以全部积蓄400多万元兑现了全部保价合同,一个人承担了全部市场风险。生意垮了,邹平迫不得已去西藏打工。在西藏期间,很多以前的养殖户纷纷打电话劝邹平:“你回来吧!没本钱我们赊货给你。”诚实守信的邹平,赢得了养殖户的心,也为自己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邹平的带领下,四川三联公司根据行业与市场特殊性,分别采取“市场+繁育中心+专业协会+养殖园区”、“公司+养殖户”、自建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与上千家合作社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带动农户2万余户,同时促使3.5万多城乡人员就业。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祥华,总是穿着和员工相同的制服:简单的白衬衫,胸前的口袋上绣着“东柳醪糟”四字。唐祥华出生于大竹县月华乡,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华儿”。
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让身边的农民过上好日子,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他让家乡的糯米变成了摇钱树,让种植糯米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他不仅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还在糯稻收割期组织大型收割机帮助农户收割,预防了农户因收割不及时、无法按时上市造成的经济损失。
2006年,大竹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糯稻颗粒不饱满,很多稻谷质量下降,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不收,农民将遭受巨大损失。在公司会议上,唐祥华激动地说:“我们既要与他们共赢,又要与他们共患难,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农民利益联结、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果断决定:按合同价收购不合格的糯稻。农民减产不减收,而公司却亏损了200多万元。农民不禁称赞:“华儿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
其实,唐祥华是在践行他常说的一句话:“企业家要有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