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是星期五,贵州麻江县城上空乌云压顶。7:15分,县城的农贸市场依然灰蒙蒙的,但一派忙碌景象,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柿花小学教师陈玉会、周芳标、潘德建准时在农贸市场汇合,他们要负责本周最后一顿学生午餐。按照菜谱计划,当天学生午餐是“三菜一汤”——辣菜炒肉丝、豇豆炒肉、小瓜炒肉、排骨冬瓜汤。除辣菜前一天准备好了外,其余的材料都要当天采购。 “先去买肉,去晚了就没有好的了。”陈玉会说,他们几乎每天都到同一家肉贩去买,“他知道我们是买给学生吃,一般都会便宜一点”。 “早啊!今天还要30斤?”肉贩倪兴礼像老朋友似的热情地跟老师们打着招呼。 在查验了肉贩提供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他们决定买30斤肉、10斤排骨。当天,猪后臀肉的零售价是13元/斤,排骨价格还要高,肉贩统一按照11元/斤的价格收钱。周芳标从手提包里拿出学校采购清单做好记录。潘德建负责把肉、排骨拿到停靠在农贸市场门口的私家车上。 之后,他们边走边看哪家的菜既新鲜又便宜。“豇豆多少钱一斤?”“5块。”“便宜一点,4.5元行不行?”“不能便宜了。”“那我们去前面看看。”他们与第一家卖豇豆的小贩讨价还价。又问了两家,豇豆价格都是5元/斤。 “今天的豇豆太贵了。”正当他们商量着准备改买其他菜时,第4家卖豇豆的商贩同意以4.8元/斤的价格出售30斤。 “能节约就节约,一斤省下2毛钱,30斤就是6元。日积月累,数目也不小。”陈玉会用手机的计算器算了两遍后说。然后,他们一起又买了30斤冬瓜、30斤小瓜,葱、蒜、辣椒等。 7:55分:将所有采购的菜肉等装到车上后,他们在附近一家牛肉粉店每人吃了一碗粉。“刚才看天阴得那么厉害,还担心下雨买不到菜。”潘德建一边吃着粉,一边说。 8:25分:汽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路开了10多分钟后,到达学校。把菜、肉等交给食堂工勤人员,并交代注意事项。 8:30分:上课铃声响起。老师们拿起教鞭,准时上第一节课。 “食堂是2011年底花3.9万元用4间空闲教室改建的,今年组织教师体检、购买服装、添置厨具等又投入了6000多元。”柿花小学校长袁杨美介绍说,闲置的课桌、板凳就临时用作餐桌、餐椅。今年3月12日起正式实施营养午餐项目。学校将13名老师分成4个小组,每组值班一周,负责为220多名学生的营养餐采购所需的蔬菜、肉蛋等。 《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食堂门口的“营养膳食公示栏”中贴着一周内的食谱,每天都有肉菜,一般是“两菜一汤”,还有领导小组、监督小组以及从业人员信息。厨房操作间内设施简陋,但干净整洁。两名工勤人员头戴白色帽子、身着白色围裙在清洗厨具。 “本来我们计划买个电炉子炒菜,但打听了一下,价格太高了,就临时搭了个土灶烧煤,降低成本。”袁杨美一边用铁锹往炉子里铲了些煤块,一边对记者说。 9时许:在食堂隔壁不远处的教室上课的陈玉会第二次来到食堂。“豇豆、小瓜一定要用水泡一段时间,豇豆炒的时候一定要多焖一会,一定要炒熟了。”连续对工勤人员说了3个“一定”后,她扭头又回到教室继续上课。两次课间休息时间,周芳标、潘德建也多次到食堂厨房,查看工勤人员操作是否规范。 10:50分许:没有课的陈玉会、周芳标先后来到食堂帮忙。她们从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中拿出围裙、帽子、口罩,穿戴好后忙活了起来。 “油好了,该放辣椒了。”身材瘦弱的周芳标拿起炒菜的铲子熟练炒起菜来。由于没有抽油烟机,厨房内一时充满了油烟、辣椒的味道。袁杨美说,近期将想办法挤出一些资金买台抽油烟机。 11:30分:中午放学铃响。教数学的潘德建放下手中的粉笔和三角尺,立即洗手换上衣服来到食堂。其他老师也陆续来到食堂准备给学生们分配饭菜。此时,食堂里一派忙碌,有的老师负责分饭,有的负责分菜,还有的老师帮年龄特别小的学生把饭菜端到餐桌上。 “慢点,小心烫着”“今天要加餐么”……200余名学生们以年级为单位排队领饭,人数虽多,但秩序井然。陈玉会则将当天的“三菜一汤”取样品放在冰箱里,按照规定要保留48小时。 11:55分:所有学生都领到了营养午餐。按照规定,学校教师要自费出资陪餐。值班老师仍在等着为前来加餐的学生盛饭、盛菜,其他老师开始吃饭,同时兼顾照看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吃饭情况。 12:30分:基本所有学生、教师全部吃完午餐。学生们开始在校园里自由活动,教师们则又有了新的任务——“保卫员”,照看学生们的安全,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学生。 “我也记不得今天进了多少次食堂了。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我们多付出点,心甘情愿。坦白说,我们压力真的很大。”陈玉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