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很多地方政府对上市企业的热情高涨,一时间,上市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赢”选择,企业不仅能在筹划上市之初就获得资金和土地的优惠政策,上市后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获得政府补贴。 企业能上市固然好,至少能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但地方政府如此高昂的热情却不禁让人多了个心眼——用非市场化手段激励市场化企业,到底图什么?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企业上市,不惜以重金奖励企业及相关负责人,还提供用地、用工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大环境的激励下,2010年A股拿下IPO全球之最。其中,创业板的表现最为耀眼:截至2010年12月15日,共有147家企业登陆创业板,总市值7546亿元;截至2010年底,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83.4倍,远远高出沪深主板和中小板。 然而,另一项调查却显示,创业板并没有在二级市场给投资者带来惊喜,2010年有67%的投资者在创业板股票中亏损或浮亏。 一家咨询公司在报告中说,创业板企业“业绩水平波动大,利润主要来源于非主营业务收入或存在过度包装”。中兴通讯财税部部长黄延军曾明确表示,“非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是指税收补贴或政府补助。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一般属于新兴行业、高科技、政策扶持行业等,大都能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政府补助,导致地方政府“推手”频现。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很多上市公司也就有着不确定性风险。如果公司能借助短期的优惠与补助迅速成长起来,以后的利润来源就会转为“主营业务收入”;反之,当优惠政策“过期”后还没有发展起来,业绩就会一落千丈。 地方政府对企业上市的热情除了在A股市场不断造就“一步登天”的神话外,还在后期的派发“红包”中,创造了永不退市的“不死鸟”传奇。 据上证报统计,2010年四季度以来已有近120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补贴或相关政策优惠资助,累计金额约31亿元。相当一部分收到政府补贴的上市公司是濒临退市的“ST”公司,年底的“大红包”可谓“救命稻草”,能让这些公司继续在股市上苟延残喘。 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频频出手呢?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是非常不愿看到上市公司退市的。因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对比较便利,有上市公司就有税金上缴,就有GDP保障;一旦上市公司面临退市危机,地方政府就会出手相救,用各种办法来延缓其退市。 中国的市场经济应该明确一点,没有竞争力却靠政府拉扯着上市的公司,或者不能回报投资者却依靠政府补贴生存的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必要出现或留在市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