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即使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看吴晓波的《大败局》时,也会体会到许多温情脉脉的怀旧感,《大败局》中所罗列的那些企业品牌,大多数曾经在我们十年前的记忆里叱咤风云,但突然又销声匿迹,这其中包括爱多VCD、南德集团、广东太阳神、郑州亚细亚商场、三株口服液、飞龙……而在《大败局2》中,这个名单仍在加长。包括健力宝、三九制药、华晨汽车、科龙电器…… 这些字眼往昔都曾是只可仰视的帝国,而现在这些帝国早已经土崩瓦解,吴晓波则站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发问:它们沦落到这样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企业之所以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植入不可磨灭的印象,辉煌时期瘟疫式的宣传效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十几年后反思这些企业的失败时,充满泡沫的夸张宣传,也是其罪状之一。其次,对这些企业家最终败走麦城的原因,作者大体梳理如下: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当然,书中也不乏对那个时代大气候的客观描述——那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秩序、诸侯混战的时代。 中国企业风起云涌,各竞风流的时间不过也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这是一个群情激荡的年代,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工业时,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改革之初,激情高涨地造就了很多神话,比如牟其中的罐头换俄罗斯飞机、放俄罗斯卫星,三株口服液在全国城乡的无孔不入,秦池酒和爱多VCD在中央电视台狂轰滥炸的广告,都在崇尚理性的商业世界里,营造出浓郁的江湖气息。而这种盲目、无序、混杂的非线性迷乱状态,最终为它们的倒台埋下了祸根。 值得感动的是,那些曾经营造过神话的企业家们,在书中出现时,总有一种溢于言表的悲剧感,曾经以为人力可胜天,激情万丈,然而大厦之倾有如迅雷来袭,接下来,就是满怀大势已定、英雄回天无力的宿命感。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也让作者真诚地说,“为悲剧鼓掌”。 无论是个人成功学还是企业成功学,大多数都自动地遵循了“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潜规则,所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程大多数是知名企业的胜利典范,卡耐基成功学、余世维企业管理讲座里,又频繁列举知名企业家的正面经验,雄性荷尔蒙的气息无处不在,而失败的教训则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善忘”,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悲哀。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借欧洲历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一句话可概括,“所有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重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前人失误的痕迹。”这些商业悲剧的尊严,恰恰在于他们对现代中国商业文明的奠基。《大败局》在六年内被重印28次,最难得的便是它的镜鉴意义,毕竟,发生在十几年前的败局所蕴含的“失败基因”仍在时时发酵,比如说最近出事的国美黄光裕、中信荣智健……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