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控制通胀,有必要继续收缩目前已过于泛滥的流动性。为此,应明确将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双周宏观经济分析
自今年2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连续快速上涨势头,特别是7月以来,CPI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均呈上涨态势,负利率状态达九个月。 近期,美国重启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由此引发新一轮美元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从外部进一步强化了国内的通胀压力。
通胀已非预期
目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通胀已从预期转化为较严重的现实压力。尽管此次物价上涨可从结构性、输入性及成本推动等不同角度加以解释,但根本原因在于近两年大量超发的基础货币,持续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快速回升向好的同时也埋下通胀的隐忧。 通胀是货币现象,这次也不例外。流动性并非均匀地作用于整个市场,不同领域的供需状况、价格敏感程度不同,使通胀本身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 尽管央行已在10月和11月分别启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手段进行应对,但考虑到流动性的释放已持续两年,而政策收紧才刚刚开始,其滞后效应根据历史经验大约在半年以后。 因此,负利率的彻底扭转和通胀的拐头还不会那么快,未来几个月因惯性和基数效应的影响,通胀压力仍将居高不下。这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
不宜过度提高通胀容忍度
尽管大多的经济学家提出,应提高通胀容忍度,将CPI设定的警戒线提高到4%甚至更高。但这一建议是危险和有害的,宁可提高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也不宜过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第一,目前官方公布的CPI可能低估了真实的通胀。一是国内物价受政府管制政策影响,常常价格传导不顺;二是CPI“一揽子商品”构成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而能源、居住等方面所占比重较小,存在低估通胀的可能。 第二,长期负利率状况对经济损害巨大。自2010年2月CPI达2.7%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后,至2010年底实际存款利率已连续11个月为负,负利率格局进一步形成。如果人为抬高通胀警戒线,将会造成更高的通胀预期,致使货币政策陷入严重困境,更难消除负利率对居民财富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势必造成人们的恐慌,加剧部分商品的抢购与炒作。最后物价的上升幅度将比通胀容忍度提高幅度更大,进一步伤害民生。 鉴于此,建议明确实行通胀目标制,将3%-4%作为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目标区间和警戒线,央行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力争使通胀实际值和控制目标相吻合,通过自我约束规则的建立和执行,实现规则性和灵活性统一,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促进物价长期稳定与经济平稳发展。为此,应尽快采取综合措施,防止通胀继续恶化。
明年物价上涨压力大
基于季节性价格变动趋势和全球性货币泛滥推动的趋势性因素影响,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是货币流动性虽较2010年会略有紧缩,但相较历史平常年份和平均水平仍然比较宽松,前期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时滞效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仍然存在; 二是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收入分配改革、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等预计将有新的实质性进展,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成本及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将推动物价上涨; 三是虽然2010年粮食丰收几成定局,但种粮成本提高,工业用粮需求增加,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预期的影响导致的惜售等现象,粮食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
四是主要经济体将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三季度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工业品和农产品(17.70,-0.22,-1.23%)价格同时出现较快上涨。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格因素上涨将带动物价指数上升。预计未来国际大宗商品期价可能形成新的涨价因素,输入型通胀预期压力仍较大。特别是从结构来看,食品类价格将进一步上升。 一是粮价上涨。2010年夏粮一改过去连续六年丰收的局面,出现小幅歉收,而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的水灾也可能影响秋粮收成,推高粮价。二是猪肉价格反弹。目前猪粮价比低于5,农户养猪处于亏损状态,可能引发未来供给减少,预计2011年猪肉价格将逐步反弹,猪粮价比有可能回到7倍左右的水平。 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一些因素抑制物价上涨。从国内看,2010年全年翘尾因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逐步降低;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有助于改变通胀预期;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使我国粮食库存较充裕,有助于稳定粮价预期。 从国际输入性因素来看,目前国际粮价的波动幅度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三季度国际粮价并不是普遍的大幅上涨,而是投机资金炒作放大了极端气候因素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尚不十分顺畅,短期内CPI受国际商品价格的影响有限。 总的来看,推动2011年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通胀压力在明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尤其明显,全年物价上涨预计将突破3%,在3.5%-4%之间。
应对通胀的政策组合拳
收紧货币政策仍是应对通胀的首选。为更好地控制通胀,有必要继续收缩目前已过于泛滥的流动性,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继续提高利率,释放更强烈的紧缩信号,逐步消除负利率格局。 应明确将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为抑制通胀,货币政策应回归至中性或稳健的定位。 “稳健”指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中间状态,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考虑到还需维持一定的投资和在建规模,财政政策应维持积极基调。 目前,应继续果断连续大幅加息,以迅速扭转长期负利率局面。这样做的必要性在于:一是有助于稳定居民存款及其预期,降低企业及个人的信贷需求,并影响美元汇率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从内外两个层面缓解通胀压力;二是有助于进一步抑制住房投资投机和房地产开发,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三是有助于减弱人民币迅速升值的市场预期,降低短期内加速升值的必要性。 从中长期看,加息有助于平抑经济波动,推动经济均衡健康发展,也释放中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的信号,传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表明中国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速度。 调整商品供需结构也是抑制通胀的必要手段。采用多渠道增加国内粮食及农产品供应,搞好运输调配,畅通绿色通道,促进供需相对平衡。 完善农产品保护机制,提高应对价格突发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力度,以目标价格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的保险机制,帮助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对农产品储备品种和规模进行系统的研究,改进储备结构与地区布局,将价格预警、储备和进出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价格监控,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严惩游资囤积炒作行为。 重视对流动性的疏导,主动增加资产的供给以吸收超发的货币。增加民间投资渠道,向国内资金开放金融与实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管理和引导流动性适度向股市流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完全有能力接纳更多资金进入市场。让更多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发行上市,特别是尽快增加中小盘股票的供应量,适当降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门槛,加快公司上市速度,让充沛的流动性为更多公司分享,解决一大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能降低当前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估值水平。 此外,管理层可利用此时机通过适当减持国有股来吸纳流动性,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及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除扩大股票市场的供给,还有如下一些选项可以发挥资本市场在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独特作用。 一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市的容量及品种。未来应加快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增加期限结构,丰富债券品种。加快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化改革,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发行试点。发展本土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保险机构。 二是放宽QFII投资额度及范围。可适时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准入额度,借以吸纳更多“可控资金”为我所用,并推动香港市场离岸人民币资金买卖A股的“小QFII”制度尽快实施。 三是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监管责任,鼓励扩大各类金融产品的数量与规模,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要。允许内外部资金投入到私募股权基金,支持处于创业期的创新企业加快发展。 四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尽快推出国际板业务。前者是通过商品等实物资本形式,以及鼓励多元投资主体通过使用外汇储备购买国外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形式输出国内流动性;后者则是在上海建立上市条件较为严格、面向国外大公司的国际板市场,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既增加国内资本走出去的途径,也平衡了国内的流动性。 采取多种措施严防热钱的过度涌入,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减少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对货币政策效果的负面影响,综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流动性泛滥。 最后,尽快考虑出台对低收入群体尤其是针对退休职工、特困家庭的物价补贴政策。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