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糖高宗”的诡异“发迹史”
“金融食糖”远比“产销食糖”带来的冲击更为明显
2010-11-12   作者:记者 何丰伦/南宁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记者 彭昭之 摄
    “在经过长达半年多时间酝酿之后,食糖价格在今年八九月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飙升,从5000多元/吨迅速上涨到6000多元/吨,10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又迅速从6000多元/吨飙升到7000元/吨,进入11月之后,报价更一度逼近7500元/吨的历史高位。糖价高企,被网友戏称为“糖高宗”。
  令人惊奇的是,就在10月初,多位食糖业内人士还认为:糖价上涨因受旱情影响,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融资专家则认为:食糖价格的快速飙升已经无法用供求关系、产销平衡来解释,只有深入了解整个产业的内外规律,才能明白食糖价格还将走多远。”

    现象 批发零售诸多环节“涨声一片”

  胡启莲说:“这表明市场已经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从核心意义来看,很可能不仅仅是市场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更大程度上应该是过剩资金在寻找出口。”

  今年8月份以来,国内糖市出现了整体大幅度上扬的局面,在西安、青岛、廊坊、武汉、合肥、郑州、福州、上海、天津、石家庄、南昌、太原、哈尔滨、长春、北京等多个城市,8月30日的白糖吨价批发均突破5700元关口。其中,上海达到5830元/吨,创下今年国内“甜蜜”市场最高行情。8月30日,云南白糖价格大幅上扬,5450元/吨的报价,创下1995年以来云南白糖批发价最高行情。
  与此同时,终端零售的行情也在不断上涨。云南昆明、广西南宁、柳州、等地的零售商店和超市中,白糖价格已经上扬到7.5-8.5元/公斤,比7月份的价格平均上涨了0.5-0.8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广西南宁沃尔玛、南城百货、北京华联等超市采访时,一斤装的白糖售价基本上要在4元钱左右,也比上月增加了0.5元。
  在南宁市食品批发市场,一件(100斤)白糖要价达到337元,一家批发店店主黄女士告诉记者,一个月前每件白糖价格还停留在250元上下,最近则是一天几个价。
  食品工业、饮料业和饮食业是主要涉糖行业,其中糖果、糕点、饼干、速冻食品、乳制品、罐头、饮料等是用糖的主要领域。受糖价飙升影响,与食糖有关的糖果、巧克力等产品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提价。其中,嘉士利旗下饼干上调5%,嘉顿罐装饼干提价6%。
  接受记者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论价格上涨的最大特点是传导性很强,期货、中远期现货交易和批发价格的飙升,迅速传递到零售终端市场。这意味着原来意义上仅仅停留在期货、中远期现货和批发领域的价格波动,已经能够迅速延伸到零售领域中。
  来自相当一部分国内乳制品、饼干和方便食品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如果糖价持续上涨,这一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成为必然趋势,即使价格不上涨,生产企业也会采取减少包装重量等方式,缓解来自供应源头的压力。
  广西糖业专家胡启莲分析说,在2008年之前,期货、中远期现货糖价的迅速上扬,一般要花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引发零售终端的价格上涨。但2008年之后,期货、中远期现货糖价上扬,只要不到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引发批发环节的价格上扬,并随之引起零售终端的价格飙升。
  胡启莲说:“这表明市场已经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从核心意义来看,很可能不仅仅是市场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更大程度上应该是过剩资金在寻找出口。”

  探因 “业内人士”判断为何一再失误

  行家简天宇说:“我这样的老手,都无法判断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现在问哪个食糖企业都说没有糖,市场上也只见价格不见放货,这样的情况确实罕见。”

  就在今年10月初,《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及相关行业专家的分析判断,均认为食糖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国内外产销因素造成的。
  国内方面:产量减少
  ——2009-2010榨季产量减少导致食糖价格有足够的“升值空间”。
  2009/2010年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比上一制糖期少产糖169.29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013.83万吨;产甜菜糖60万吨。
  截至2010年8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993.53万吨,上一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1140.73万吨,其中,销售甘蔗糖937.21万吨,而上一制糖期同期为1062.01万吨,销售甜菜糖56.32万吨,而上一制糖期同期销售78.72万吨。
  国际方面:全球市场白糖供应缺口较大
  ——全球的白糖库存在过去的两年下降了2070万吨,今年将出现780万吨的供需缺口,08/09榨季供需缺口达1280万吨,09/10榨季期末库存预计将达到5310万吨,库存消费比从上个榨季的38.1%下降到32.6%,降到20年来的最低点。07/08榨季末1380万吨的剩余库存一个榨季就被消耗殆尽,到了本榨季甚至出现了780万吨的缺口。
  当时,业内人士对整个食糖走势的判断基本是:糖价在6000元每吨左右已经到头,持续升值的空间非常有限。然而,这一判断与随后发生的走势截然相反。
  10月中旬开始,糖价迅速飙升,到10月25号左右,食糖价格已经爆出6500-6800元/吨的高价,11月初,迅速突破7000元/吨的历史新高,11月8日,食糖价格再创新高,逼近7500元/吨的历史关口。
  面对诡异上涨的糖价,《经济参考报》记者试图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纷纷“三缄其口”。多年从事食糖产销的行家张茂坚说:“前一阵都说糖价要跌,最谨慎的也说糖价最少不会再涨,结果现在是不仅还在涨,而且屡创新高,所以往下的走势,谁也不敢判断。”
  已经在食糖期货和中远期现货交易市场摸爬滚打了27个年头的行家简天宇说:“我这样的老手,都无法判断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现在问哪个食糖企业都说没有糖,市场上也只见价格不见放货,这样的情况确实罕见。”

  应对 应尽快树立“产业链竞争”的思维方式

  国内制糖企业尚不懂得站在产业之外判断整个市场。一旦价格飙升,就很容易“捂糖惜售”,而遇到价格下跌的时候,又纷纷“吐血销售”,这就给国外金融资本操纵中国食糖市场提供了“炒作温床”。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仅靠供求关系、产销信号来进行分析判断,已经无法对整个食糖价格的走势做出准确的评估,事实上食糖的“定价权”已经掌握在少数握有大量资金的投资利益集团手中,因此,“金融食糖”远比“产销食糖”带来的冲击更为明显。
  早在2009年上半年,记者采访的金融期货交易专家张天运就明确表示:中国的食糖期货交易市场和中远期现货交易市场存在巨大漏洞,按照资金操作的“杠杆效应”,只需要当前价格的十分之一就能将市场上的所有食糖货源基本掌控。
  作为销区珠三角一带主要食糖采购商之一的冷云斐认为:“按照这一基本判断,在糖价不过3000元每吨左右的阶段,即使按照我国2010年食糖消费量1500万吨来进行评估,也只需要450亿元就能买断国内食糖供应,由于资金的杠杆效应,只需要45亿元的资金,就完全能够掌控所有的食糖资源。”
  张天运认为,国内制糖企业在应对“金融食糖”中准备非常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懂得套期保值交易,不懂得怎样站在食糖产业之外的高度来判断整个市场的走势,一旦出现价格飙升的时候,就很容易“捂糖惜售”,一旦遇上价格下跌的时候,又纷纷“吐血销售”,这就给国外金融资本操纵中国食糖市场提供了“炒作温床”。
  金融交易专家钟启轩说:“食糖是季产年销的产品,能够储藏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为资金的炒作提供了丰厚的空间,2008年末一度出现价格低迷到2600-2700元/吨的阶段,但从2009年开始,游资一路进场‘潜伏’,并充分掌握了中国西南地区夏秋冬连旱的气候情况,直到2010年才在充分构筑飙升空间后,在短时间里快速发力,这样的手段,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炒作来概括。”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雄章认为,这实际上已经是涉及到产业链领域的深层竞争,国内的制糖企业仅靠原来“套期保值”的传统金融运作方式,依靠稳定产糖区域、改善食糖品种、提高食糖亩产量等做法,以及国储糖高抛低吸、平抑糖价等手段,已经无法应对来自国外资本的强势竞争。已经日益全球化的中国食糖,应该尽快树立“产业链竞争”的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链接>>>——————————————————————

“食糖战争”更需“调控后手”
    “食糖战争”隐藏的深层含义在于:国际游资对中国食糖市场的介入已经从简单的期货、中远期现货,发展到了对产区、销区的全面渗透,要打赢这场“食糖战争”,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在生产源头的收储拍卖,更需要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储备糖的“调控后手”。[详细]

游资炒作糖价凶悍手法
    短短半年时间,整个食糖价格就从原来的3000多元每吨,迅速逼近7500元每吨的历史新高。一方面,多位食糖业内人士作出的分析判断屡屡“失语”,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储备糖拍卖“屡拍屡高”。《经济参考报》记者经过多方联系,采访了一位在食糖市场里“风起云涌”16年之久的行家。他给记者的要求是:“在确保不透露姓名的前提下,可以揭秘游资炒作糖价的凶悍手法。”[详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成本推高糖价企业需未雨绸缪 2010-09-13
· 成本上涨推高糖价 2010-09-13
· 基本面持续向好 糖价有上行空间 2010-09-07
· 无近忧有远虑 糖价高位风险加大 2010-07-29
· 抛储作用增强 糖价后市上涨缺乏支撑 2010-04-2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金本位”复辟?·[思想]央行官员经济学家展望十二五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