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被就业”一词在官方发布就业数据后出现,成为2009年度流行词之一,看来今年这个词还将继续流行。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舆论场上又是一片哗然。 我想从网络发言中找到一条或几条表示相信、认可官方就业率数据的信息,但这个良好愿望没有实现。和上年度网友就此类新闻的留言比较,新言论和以往发言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面对“没有杂音”的网民之声,我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就业数据究竟是给谁看、给谁用的? 举网上下对此数据均以为假,无疑反映了公众态度,他们不会采信这些数据,更不可能依据这等数据投入某种社会实践。然而,发布这些数据似乎是有用和必要的,即使不对群众服务也必然有其他服务的理由。那就要问,这些数据对商界、学术界及研究学者的价值如何?高级决策者又怎么看它的可信度呢? 我估计,就连统计和发布数据的官员及其工作人员,也不会相信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商家不可能根据这数据分析市场与经营;也少有学子一本正经地将立论建立在这种“权威数据”的基础上。想来想去,除了高层决策者应该信赖此类数据,别人都有不予采信的充分理由。因为,这类数据主要为决策服务,其项目与质量均被上级监测或评价,只要上级权力不否认统计结果,综合统计或专业统计单位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 和多数网友看法不同,我并不认为出现这些数据是由于“马马虎虎”的原因。实情是,不管由谁来组织调查统计工作,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进行完毕,所获数据总是差不多。反之,如果不够认真,存在诸多“放任自流”现象的话,那就不会这样“恰到好处”,就不一定符合“原定预期”了。 更严重的问题就出自这里。体制内上上下下,对“科学统计”的需求高度统一,利益完全协调一致,可以完全排除讲真话报实情的“自然人”的干扰。而今,虽然统计者都明白他们数据的“宣传功能”已经彻底报废,但“自我认定”和“主动表功”的需求依然是谁都无法遏制。我统计,我表功,同时服务更高级的自我表扬——之所以被万众唾弃而仍对质疑声音充耳不闻,其底气就在这:统计本来就不是对“人民”负责的。 有人强调反映社情的数据怎么怎么重要,说这些数据失真后果会如何如何,这焦虑大可不必。就业、失业等数据,不像卫星发射、机械制造的数据那样必须丝毫不差。我以为,有一些决策并不需要这类数据,由于权力具备无比强大的特点,有一些权力甚至到不需要社情数据的地步了,对“负面数据”就更不需要。干好干坏一个样,干成什么样,怎么评价和他人无关,“数据权”自然要掌握在权力自己手里。 没了“宣传大众”与“引导舆论”的效果,这些数据还是要按期公布。一来不做这事则不成一国之体统,二来圈子内的自评好歹得有个参照,尽管这种自选参照数据可在内部商榷,也非有不可。 把调查与统计做到受很多人指斥的分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即使做到这般田地也要继续统计、发布,这难度及其重要性就更明显。看透统计的真实用途,将有助于“被就业”、“被代表”一方正确理解统计,也正确理解就业。
|
|